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内蒙古公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5-22 23:47:33 浏览()次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凝聚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力”。

在生物多样性调查方面,自2021年以来,为摸清全区生物多样性本底,内蒙古开展了多项调查和研究,获得了全区生态系统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最新研究成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支撑。梳理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按照生态系统纲(植被型组)、生态系统目(植被型)、生态系统科(植被群系)进行了详细划分,并明确盟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绘制更新生态系统类型图,生态系统分类单元从植被亚型精确到群系水平,全区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精度从上世纪80年的1:400万提升至1:50万。2022年,在全国率先划分出省域尺度的生态系统保护优先序,按照生态系统的稀有性、独特性和典型性,划分7个最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序、11个次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序,为更有针对性的保护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通过对全区野生维管植物、栽培植物、苔藓植物调查,明确全区野生维管植物(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有144 科、737 属、2619 种,其中苔藓植物调查到83科222属586种,较1997年出版的《内蒙古苔藓植物志》,新增20科38属75种,调查发现新种7个,中国新记录种21个。根据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内蒙古分布有重点保护植物4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貉藻和发菜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5种。

在林草种质资源保护方面,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围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及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不断夯实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依法保护林草种质资源。2020年,启动了为期五年的第一次全区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工作,目前,累计完成调查线路长度超10万公里,收集林草种质资源近2000份、制作标本1.7万份,部分地区在普查中发现了大花杓兰、二叶兜被兰、二叶舌唇兰等一些新记录种和重点保护植物。实施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结合林草种质资源库(圃)体系建设,开展羊草、冰草、沙柳、文冠果等乡土特色林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工作。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已建成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6处、自治区级林木种质资源库5处,保存种质2000余份;建成国家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品种资源库、乡土草种资源库3处,保存草种质资源2万余份。加大依法保护力度,严格国家重点保护林草种质资源采集、采伐审批,切实保护国家重点林草种质资源,编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禁止和允许出口的林草种质资源目录》,进一步规范了林草种质资源进出口管理工作。

在农牧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农牧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内蒙古开展了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渔业资源保护等工作。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协调机制,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完善了协调共商机制,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成立了防控专家委员会,加强技术支撑,为全区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风险评估、防控灭除等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推进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总体方案》《内蒙古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参考清单》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和技术规程,明确了普查的目的任务、方法路径等。加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调查,开展了重点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危害调查监测,并开展重大危害入侵物种治理典型示范。同时,通过开展淡水鱼类资源增殖放流、落实禁渔制度、加强经营利用管理,进一步强化渔业资源保护。

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世德介绍,下一步,内蒙古将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推动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持续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编辑:史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