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08-05 21:34:17 浏览()次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中宣部理论局与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于2020年7月18日-19日联合在京举办“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与会专家和代表围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泛开展研讨、分享和交流,形成了一系列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和成果。本报今日刊登部分专家、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扩大优质生态产品的市场供给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 庄贵阳

  生态文明发展范式是围绕发展问题所形成的关于发展内涵、发展过程、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无节制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在换取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日益失衡。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方面,是全方位的发展转型。生态文明发展范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必须以生态文明新范式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生态产品是释放生态红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具有稀缺性、公共物品属性、可替代性弱等特征属性,其商品化需要包括良好的生态本底、社会需求、完善的市场机制等在内的前提条件。当若干个商品化条件缺失或生态产品市场化运作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就变得极为困难,生态产品的商品价值就无法实现。此时生态产品的非商品价值实现需要政府强制力保证实施。

  要通过补强基础设施、发挥比较优势、借助外部力量等手段,扩大优质生态产品的市场供给。创新“两山”转化的政策机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并推动人的观念转变。同时,还需促进人力、物质、自然、社会4种资本的有机结合。

  建立生态文明学术体系语言体系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董煜

  生态文明领域在决策层面已经有了系统的思想框架,但学术层面的理论研究还要跟上,“十四五”期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首先要建立生态文明的学术体系和语言体系。

  一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学术支撑稍滞后于实践。目前理论研究受众还仅限于本领域学者或实践者。从国际上来看,还必须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国际语言,让国际上听到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

  二是探索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化表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生动的实践,中国发展到现阶段要输出自己的影响力,要输出中国道路和中国治理,将生态文明思想变成国际公认的中国优势。

  三是构建跨学科的学术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里是唯一要贯穿于其他四大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的,需要融入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解,例如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只有把这些学科领域中关于生态方面的理论构成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其次,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十四五”建设中。当下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技术方面已不是大问题。虽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等顶层设计已有,但实际工作中的深化落实最难,总体部署要强化实践,跟地方实际结合。

  一是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生态文明理论的经验。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理论界多从融合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没有界限,要创新思路,既包括不同领域的融合,也包括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二是空间融合。生态、区域、城镇化这3个问题将来会更加融合在一起,把三者关系研究透彻将对经济学发展有很大贡献。

  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欧阳志云

  从生态学角度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高质量的森林、草地、湿地、湖泊、河流、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总称,标志着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生态产品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生态产品价值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提供的某种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量。一是核算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产品价值有很多类型,有遗产价值、利他价值等,我们只管使用价值;二是核算最终产品,中间产品不考虑;三是在核算购买量的基础上核算价值量。这样一个总的核算框架,通过监测得到生态系统的功能量,通过一些精确算法定价,通过定价和量来核算生态产品的价值,本身这个过程并不难,难在功能量的评价和定价。核算的目的不是为了价值,而是为我们的决策和认识提供尺度和度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阐明了生态系统及其产品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更重要的是生态产品还能带来经济效益。造福人民的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六类:一是政府购买生态产品;二是地区之间的生态产品价值补偿;三是生态产品使用者付费(水资源、排污/水环境净化、碳排放费用);四是建立信用机制,提高生态产品价值溢价;五是建立社会合作机制;六是通过修复生态的退化等,开发生态旅游。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模式对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文化服务产品等不同的产品类型有不同的价值实现方式。物质产品是通过产品认证、水权交易、互联网等;调节服务产品通过生态补偿、排放权交易等;文化服务产品包括生态旅游的开发等。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全面多元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制,加强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深入贯彻“三个最大”重大要求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汤宛峰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为青海阔步前行指明了新方向、拓展了新视野、带来了新机遇。

  青海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最大”重大要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

  一是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初步构建生态文明全民行动体系。相继出台系列文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组织开展环保宣传公益活动,推动构建新时代青海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二是促进生态价值保值增值,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治理“三管齐下”,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是深度挖掘生态资源潜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初步形成以“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

  四是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开展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构建“1+4”省级督察体系,全面探索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构建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率先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今后,青海将持续深化“三个最大”理论研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全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海智慧和青海方案。

  以秦岭保护为抓手强化政治担当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张智华

  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将“美丽陕西”提升为重大发展战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一是不断提高站位,始终牢记总书记对陕西生态环境保护的嘱托,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加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制定出台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职责清单,将生态文明建设9项指标纳入各市(区)考核,进一步夯实各方生态环保责任。

  二是强化政治担当,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坚决扛起美丽陕西建设的政治责任。重新修订并颁布《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立秦岭准入清单,扩大秦岭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实行最严格保护。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基础上,增加以秦岭保护为重点的青山保卫战。深入推进秦岭“五乱”问题整治,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秦岭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统筹推进秦岭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三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重点区域流域一体化监测网络和流域监察执法体系,会同甘肃省签订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专项行动计划》,对流域水环境和环境风险防范实行联合执法、联防共治。推行规划环评和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强化刚性约束。制定出台严于国家的地方污水排放标准,全面开展黄河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等8个方面20条具体措施。简化环评审批程序,实施建设项目总量指标承诺制,压缩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时限近一半。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大局,推行环评审批与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精准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改革,驻市(区)生态环境督察局成立运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试点、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多项改革取得阶段成效。

  要有“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单锦炎

  浙江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17年来一以贯之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生态治理持续优化、生态惠民持续见效。

  “四个持续”的成效离不开五个“必须始终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全民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

  当前,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既面临着重要历史机遇,也有不可忽视的一系列挑战。浙江要有“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坚决扛起“两山”理念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质量推进美丽浙江建设过程中找准突破口、着力点。重点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美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以及深化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5个方面着力,走好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守好底线提升品质激发活力

  贵州省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 杨波

  贵州省贵阳市以“高站位”强化生态文明城市顶层设计,通过“创新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坚持“顺民意”建设“一河百山千园”生态体系,推动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在坚持发展与生态并重方面,通过打造数字核心增长极、建设中高端产业体系、融合商贸文旅产业链等,推动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在“两山”理论引领贵阳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守好底线、提升品质、激发活力是关键。

  第一,守好底线,保护绿水青山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这其中,生态保护是根本,工程建设是抓手,制度执行是保障,责任落实是关键。

  第二,提升品质,生态价值转换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生态+”提升价值,充分发掘生态资源禀赋的带动作用,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搭桥铺路,促进生态资源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催化。“品牌+”彰显品质,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引进中高端制造业项目和品牌,提升产业链品质,着力塑造城市品牌,推进中高端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激发活力,谋求民生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两山”转化不仅仅在物质资源上,尤为重要的是“绿水青山”对人文社会发展的思想引导和资源吸附作用。通过“产业引人才、商旅聚人气、会展集众智”,不断激发城市活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贵阳。

  努力交出民生福祉满意答卷

  湖北省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夏涛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实施以目标考核为抓手,压实污染防治攻坚责任;以保水护水为中心,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以民生福祉为重点,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风险防控为基础,稳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两山”实践基地建设;以共建共享为载体,扎实推进生态创建全民活动等措施,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在环境保护中增进民生福祉,形成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环境质量高水平保护、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共赢局面。

  下一步,十堰市生态环境工作的思路包括:

  一是必须坚持理论引领,高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伟大旗帜。二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三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四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需要。五是必须坚持“三个治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是必须坚持全民共治,积极推进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

  建好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高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到河北省视察调研指导工作,对河北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河北生态环境系统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好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近年来,河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

  一是紧紧围绕守护京津冀蓝天白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赢蓝天保卫战,坚决摘掉污染“黑帽子”。

  二是紧紧围绕首都“两区”建设,统筹区域治理、流域治理,坚决拱卫首都生态安全。

  三是紧紧围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坚持世界眼光、高点定位,全面开展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

  下一步,河北省生态环境系统将着力在学懂、弄通、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下功夫,坚定不移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河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贡献“河北力量”。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五大体系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肖铮

  甘肃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牢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健全完善生态文明体系。

  一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积极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制定《关于生态立省的意见》,推动形成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刚性约束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文化自觉。大力弘扬古浪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奋斗精神。以实施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六进”活动,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二是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布局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十大生态产业,制定出台发展规划、专项行动计划和系列配套政策,建立总投资9400亿元的项目库,其中环保类项目207项419.4亿元;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

  三是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54个部门和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建立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责任、督导、评估、验收”闭环体系,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生态环保一票否决。设立推动高质量发展进步奖、贡献奖,鼓励地方创新、企业创绿。

  四是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机构改革,着力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截至2019年底,现行有效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73件,占全省地方性法规的22%。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设立跨地区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专门法庭,探索环境资源案件审判的甘肃模式。

  五是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稳步推进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三线一单”源头管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预留绿色空间。坚决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上游责任,建立“理论库”“政策库”“技术库”“项目库”,初步建立了入河排污口“一张图”。积极与相邻四省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用制度创新保护绿水青山

  上海市金山区生态环境局局长 刘雪峰

  在历史禀赋不足、发展压力大、老百姓需求高三者矛盾叠加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上海市金山区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金山区一是抓好“领导责任”,组建高规格、跨区域、多领域的协调架构,实行“双主任”制。区生态环境局、第二工业区与上海石化、平湖市生态环境部门、平湖市独山港区建立“五方联动”平台,签订金山、平湖“三监”联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金嘉平(嘉兴、平湖)“两山”议事堂,着力实现区域数据共享、执法联动的大环保格局,打破跨省市污染治理行政壁垒。

  二是用好“科技赋能”新手段,推进“一网统管”建设。依托已建成的环境空气质量(AQI)分区评价监测网、特征污染物(VOCs)监测网等七大物联感知单元,打通数据的“采、管、控、用”,强化数据汇集关联后的管理赋能,推进源头可溯源、指标可考核、结果可应用的全过程智慧管理,努力构建污染数据自动预警、系统自动派单、属地快速处置、案件销项管理的闭环管理体系。探索建设“区、镇、村”三级全覆盖的生态环境协同管理网,提升行业部门管理实效和属地政府处置实效,确保“一屏观,一网管”。

  三是下好“制度创新”先手棋,总结探索“一查二劝三改四罚五公开”的“环保五步法”。按照“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要求,体现“管理有要求,服务无条件”理念。力度就是要加强监管,温度就是要加强服务。在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严守环保底线的前提下,改变以往相对单一的处罚、监管模式,增加指导、协助、服务、风险排查等柔性执法,将提醒警示、业务指导、信息服务融入执法环节,通过“自查清单”执法互动,通过“执法意见书”提示警醒,力争做到“查”中有预防、“劝”中有监管,“改”中有扶持,“罚”中有劝服,既不放松标准,也不“一棒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