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吃穿不愁,国家给我发低保,一个月前孙子也娶了媳妇……这日子越过越好,生活也有了盼头。” 从贵阳驱车5小时,穿梭在喀斯特岩溶山区,沿着盘山公路来到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大方县黄泥塘镇大坝村,在80岁的孟生利家中,记者边吃着喜糖,边与老人聊了起来。
精准扶贫显成效
扶贫干部敢担当
长期以来,孟生利老人的儿子因伤残丧失劳动力,儿媳文化水平不高,家里的生活苦不堪言。2016年,大坝村委将孟生利标识为精准扶贫的对象,为老人建档立卡,通过养殖、种植、医疗健康扶贫、民政兜底等帮扶措施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通过两年的帮扶工作,2018年,经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的核实,孟生利老人退出贫困户队伍,顺利脱贫。“现在国家每月给我194元的农村低保,每年给我900元的养老金,还有生猪、辣椒直补,养蜂、养牛的分红……真的要感谢党,感谢政府。”话语间,孟生利老人的眼眶有些湿润。
在孟生利老人家门口,贴着一张精准扶贫明示牌,上面分条、列点地写下了大坝村委的帮扶内容和成效。在明示牌的最下面一栏,驻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的两个签名同样签着“张庚”二字。据大坝村村支书文贵伟介绍,张庚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人才引进的驻村干部。
今年32岁的张庚,来到大坝村之前,在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技术研究工作。说起到大坝村的初衷,张庚说:“我本身就是从农村出来的,能为农村建设做点事,我觉得很幸福。”
3年间,张庚见证了大坝村渐换“新颜”。“我刚来的时候,村里有57户贫困户,路也不宽,老百姓喝水只能喝‘天水’,就连和他们交谈,精神面貌也不太好。”
张庚来到大坝村之后,积极与村里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民沟通,主动与前单位联系共同讨论大坝村的规划,走访和了解贫困户。
2019年,在张庚和其他村干部的精准帮扶下,大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7元,全村没有了贫困户。走在6.5米宽的水泥路上,喝着安全的饮用水,村民脸上难掩笑容。
“每年正月,村里苗族还会举办‘跳花节’。我向村民提议,可以考虑发展点民宿产业,让游客在村里多住几天,感受下乡村之美。”张庚说。
据贵州省扶贫办数据统计,2019年,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从2015年的623万减至30万,贫困发生率从14.3%降至0.85%。
因地制宜建民生工程
解决脱贫路上“水”难题
贵州“天无三日晴”,年均降雨量大,但受喀斯特地貌影响,“工程性缺水”成为制约贵州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重要短板。
为守护“水美贵州”,截至2019年底,全省在建骨干水源工程411个,中型水库投运县达76个,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122.9亿立方米。
来到毕节七星关区纳雍县,一座1323米高程的雄伟大坝镶嵌在两山之间,将六冲河截断,上百名施工者正进行后续检查工作。
这是被称为贵州“一号水利工程”的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大坝。据夹岩公司经理谭其志介绍,工程在去年8月就已经封顶,预计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满足毕节、遵义10个县、8个工业区及267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
从批复到封顶,7年的时间,谭其志和他的团队巧妙应对深埋长隧洞瓦斯、涌水涌泥、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问题,全过程使用超前地质预报雷达系统,精准打通山体;利用大数据,实现了大坝填筑碾压质量控制的智能化。
当地居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成为夹岩公司高度重视的一环。今年32岁的钟勋是公司移民环境科的科长,他时常带领科室人员深入移民户,宣传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耐心讲解移民对于就业和下一代发展的重要意义。
据毕节市水务局相关人员介绍,夹岩公司将水利工程总投资的1/3投入到移民工作。截至2019年12月底,已累计完成工程征地51340亩,建设9个安置点,完成移民搬迁3424户、168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