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构建社会环境治理体系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08-15 12:36:29 浏览()次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港戴溪片区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二期项目近日正式开工。武进区位于太湖上游,作为江苏省生态保护引领区,武进区早在制定《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规划》时,就明确提出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由小流域治理发轫,从最早试点的洛阳镇开始,从村到镇、从镇到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在武进区生根发芽。

  把村里的事儿做到老百姓心里

  政府引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这桩桩件件,无一不涉及村民的具体利益,可能需要挪走村民自留地的果树,也可能要铲掉村民自留地的秧苗。

  补偿款并不能包办一切,在葛庄村党支部书记蒋红明看来,要争取村民的支持,就要把村里的事儿做到老百姓心里去,获得老百姓的认同。

  蒋红明首先选择葛庄村环境最差的一个自然村——张家村,打造村庄环境样板示范。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完成了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天然气入户、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墙体彩绘等工程。

  水清了,路好走了,村容村貌变美了。“旧貌换新颜”的变化震撼了村民,“真的能做好哎”“我们村肯定能做得更好”。

  蒋红明顺势鼓动大家:“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家,我们每一个人要爱自己的家,先要共建、共管、共治,最终才能共享美好的生态环境。”

  “所谓政府引导,为的是构建新一轮的社会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管理模式上下协同。要从最细微处抓起,做的是绣花针的活儿,慢慢带动生活方式转变。”常州市武进区分管环保的副区长薛红霞说。

  企业河长出人、出钱、出力、出策

  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就要让企业参与到环境治理中,以治水为纽带,武进区搭建了企业河长平台。

  2017年,武进区湖塘镇的企业河长聘任上岗,24位商会会长担任首批企业河长,出人、出钱、出力、出策。

  如今,在“企业自愿、量质并举”的前提下,参与的企业河长已经达到了173名,河长们定期巡河,充分履职。

  武进区河长办副主任巢俊杰告诉记者,企业河长也被纳入武进区河湖长制体系,河长APP上专门增加了“企业河长”一项,便于其开展巡河工作,并听取意见和建议。

  首批企业河长徐国忠说:“要我们做就做好。”他的公司连续3年每年出资100万元,支持全镇污水支管网建设和黑臭河道的整治与管护。公司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负责兴隆河长效巡查和生态治理,发动员工带动家庭定期开展河道巡查,保护水环境。还拿出100万元作为河道治理奖励奖金,对企业家河长制工作进行常态化评比奖励。

  洛阳镇的神童浜治理后,村委和沿线企业代表进行沟通,成立了联合企业巡查队。由当地村干部牵头,沿线10余家企业负责人为组员,5人一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巡查。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报告给村委,村委随即上报镇环保科,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此外,沿线企业还自费设计了护河常识和爱河行为准则须知,进一步加强宣传,形成全村护河的氛围。

  共建共治共享,打造美丽家园

  在洛阳镇罗家头村的健身广场上,竖着一块村规民约的牌子,其中写着“采取共建、共享、共治模式建设村庄环境”。村民们是这样约定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河道清淤的基础上,这个170多人的村民小组自发进行了河道水环境整治。村民们主动放弃村集体资产分红,将50万元的村集体资产全部捐出,并自发捐款,筹集到资金30万元,一并投入水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了护岸、休闲凉亭,还有配套的绿道等。有的村民还自发拿出自留地,用于周边河道的生态绿化治理。现在村民们每年都主动投放鱼苗,进一步净化水体。

  村民们自建的小公园被取名“如意滩”。罗家头村村民邵巧英说:“一开始拿钱出来还是有点不舍得的,但公园建好了大家都说好。”

  随着二期项目的开工,以洛阳镇为起点,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正在全区逐步推广开来。常州市副市长、武进区委书记李林说,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区掀起全民治水的热潮,形成共同爱河、护河的社会氛围,同时要打好“治理牌”,共同打造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