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老虎日|林海雪原间的无声守护
作者:编辑部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30 12:49:53 浏览()次
 

image.png

东北虎 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供图
 

在长白山脉的凛冽朔风中,在齐膝深的林海雪原间,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正踏着咯吱作响的积雪前行。他们口中呵出的白雾凝结成霜,却依然执着巡护这片银装素裹的原始森林。这些身披冰甲的守望者,正用脚步丈量着中国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最后栖息地的生命防线。红外相机里掠过的斑斓身影,雪地上新鲜的梅花状足迹,是对这些“雪中巡护人”无声坚守的最好回馈。

零下三十度,是他们的日常

1月的吉林珲春,最低气温常常跌至零下三十度。积雪没过膝盖,巡护员们却仍要穿梭在密林深处,按计划维护红外相机、记录动物痕迹和清除老猎套。防寒服一层层裹在身上,水壶中的水已结冰,眉毛和睫毛上挂满了冰霜。

“虎留下的脚印是热的,会在雪里稍微融出一点边。”巡护员杜佳兴说。在他的眼里,雪地里的一点细节都像密码。从普通巡护员到巡护队长,身份的改变背后是价值观的转变。他说:“我们以前追着它们跑,现在是护着它们过冬。唯一的变化是,巡护更智慧了。”
 

image.png 

珲春保护区冬季巡护 珲春市野保协会供图
 

 “智慧巡护”让数据“说话”

image.png 

夜间拍摄到的东北虎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在这片辽阔的边境林地,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至关重要。

“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和合作伙伴开发的“智慧巡护”系统已在珲春和东宁等多个东北虎豹保护地推广使用。巡护员使用手机App打卡、拍照、上报问题,实现了信息采集与管理的数字化。通过平台的智能化应用,巡护员能实时记录与分析巡护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未来生态保护的数字化转型积累了经验。

不仅如此,AI后台算法能够协助巡护员规划更高效的巡护路线。即系统基于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位置、历史上老旧猎套多发区域、以往的巡护记录等信息,结合野生动物的饮水点、取食地等关键生态活动区域,综合分析出当前更需要重点巡护的路线,从而提升巡护的精准性与覆盖效率。

“以前写一张巡护表格要半天,现在点几下手机就传上去了,还能看地图。以前巡护路线也得花很多时间设计,现在有了App,根据提供的数据来制定线路也方便了很多。”来自大学的支边巡护志愿者沈傅冕说,这些数据,不仅帮助管理部门评估盗猎风险,还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多便捷的统计以及管理分析结果,同时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第一手的生态资料。

科技让森林变得更“透明”,让保护更精准高效。

从“观望者”到“守护者”

这里的很多社区村民,原本靠山吃山,捕猎是他们与自然的一种相处方式。如今,随着全面禁猎、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正式成立以及生态补偿等保护政策推动,社区村民们逐渐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力军”。他们熟悉地形和环境、了解动物习性,在接受了专业培训后,成为当地“生态网格员”或“社区巡护队员”。
 

image.png 

巡护员培训 杜佳兴摄

每次行动,他们分头进入不同网格区域,背着装备,记录巡护轨迹。他们架设监测红外相机,清理猎套、拆除兽夹,及时掌握虎豹的动态。
 

image.png 

巡护员郑鑫在拆除弹簧兽夹 珲春市野保协会供图

2024年冬,在珲春红旗河村,巡护队员郑鑫发现了一串东北虎的脚印,延绵两公里。顺着足迹,他一路追踪,记录坐标,设置相机。数日后,一只成年东北虎的清晰身影出现在了镜头中。那是一只健康的雄性个体,也是之前监测记录过的老虎。

他随即发信息到工作群:“这片区域今年虎回来得更早,我们得重点盯住。”简短信息背后,流露的是对守护工作的赤诚与热爱。
 

image.png 

巡护员冬季雪中巡护记录 珲春市野保协会供图

林海雪原,是我国东北虎与东北豹最后的栖息地。数据显示,2024年,“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反盗猎与生态保护工作。全年完成巡护行动总计3812人(次),总巡护里程达22872公里,共计清理新旧猎套138个。
 

image.png 

正在工作的巡护员 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供图
 

image.png 

东北豹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编辑: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