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总算是缴清了,终于不怕松阳的‘夺命’连环call了。”在通过网银汇出最后一笔赔偿金后,安徽省芜湖市某危险品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兵松了口气。
这笔赔偿金,是涉案企业依法承担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随着赔偿资金的如期汇入,这场跨越两省、历时千余日的生态损害追偿“马拉松”,终于划上了句号。
案件回溯:
约5吨化学品泄漏至松阴溪
2021年9月24日,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松阴溪边,因交通事故造成涉案公司车辆侧翻,部分运输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吨桶滚落,造成树脂泄漏至松阴溪。
“车子侧翻后,人倒是没事,但是看到这么多化学品漏出来,还有8个吨桶滚入了松阴溪,我整个人都吓傻了。”涉案驾驶员周师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丽水市生态环境局松阳分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泄漏至地面和边坡的树脂用沙土覆盖后清理,并要求下游的南州电站停止发电,翻板坝关闭,延迟污染水团向下扩散。
“对已经泄漏至松阴溪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我们用吸油毡吸附,在50米处设置了围油栏拦截污染水团,并定时更换吸油毡。”松阳分局执法队负责人苏亚平回忆,当时,29个吨桶已全部找回,滚落入水的8个吨桶,有完全破损的,也有部分破损的,现场判断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有5吨左右。
然而,另一场艰巨的战役,才刚刚拉开序幕——肇事的运输车辆,属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某危险品运输有限公司。
跨省,这两个字在基层环境执法者心中,往往意味着天然的屏障与巨大的未知。按照以往经验,涉案企业很可能以“事故发生在外地”为由推诿责任。
2021年11月,当松阳分局执法人员首次联系这家企业时,听筒另一端的反应是长久的沉默,随后对方谨慎而疏离地询问:“事故发生在浙江?我们企业在安徽,具体责任需要核实……”现实困难接踵而至:如何确凿锁定责任主体?如何让外省企业认同损害评估?如何突破管辖权限制,让赔偿真正落地?
他们迅速联合公安、检察部门组成专项调查小组,形成执法合力。
证据链条的构建同步进行。运输合同、行车记录仪数据被逐一调取、固定;倾倒点、受污染土壤、沟渠及松阴溪水样被采集封存。更关键的是,松阳分局委托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此次事故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了科学、权威评估。报告清晰指出,污染物质对土壤结构、水生生物及水质造成损害,恢复周边生态环境需要大量费用。
云端追偿:
跨省“长跑”背后的坚守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评估报告和详实的证据材料,专项调查小组约谈了涉案企业负责人高兵。
一场持续5小时的磋商就此展开。磋商过程中,松阳分局工作人员一一出示了事故相关证据材料,检察机关也向企业负责人详细说明了赔偿责任认定的法律依据。
松阳分局政策法规科科长李宁回忆:“当时的气氛如绷紧的弓弦,我们理解企业的难处,但生态修复刻不容缓,这些赔偿都是对松阴溪和沿岸百姓的交代。”
最终,高兵表态:“这次事故确实是由于公司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我们愿意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企业表态就万事大吉了?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按照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测算,涉案企业以货币代偿的方式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共需支付15.33万元。但首次磋商会议结束后,涉事企业迟迟没有签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并以“路途遥远不方便、业务繁忙没顾上”等事由为借口搪塞,事情一拖再拖。
“我们后续又当面约谈了对方企业代表两次,线上正式磋商有5次。”李宁翻着厚厚的笔记本说:“每次磋商我们都会将企业提出的要求和问题记录下来,前前后后开了十几次视频会议,打了数不清的电话,光是笔记就写了这么多......”
针对这起耗时长久的案件,松阳分局特别启动了“云端调解”机制,通过电话、视频会议等方式与企业保持沟通。
“协议可以签的,但赔偿金额可不可以稍微降一点,最近行业不景气,这么多钱公司一下子真拿不出来啊。”在工作人员的多次催促下,高兵终于说出了不肯签订协议的原因。
柔性执法:
降额分期为企暖心纾困
面对现实,松阳分局没有机械地一味处罚。他们一方面要求企业提供相关情况说明,另一方面与芜湖市生态环境局进行跨区域协作,深入调查了解该企业的实际经营现状。经调查,过去几年,该企业订单量显著减少,多数营运车辆处于闲置状态。
“法律底线必须守住,生态修复资金必须保障,但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也是我们的责任。看看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有没有空间?”松阳分局局长叶梦梅表示。
2023年10月,松阳分局重新审视评估报告,对修复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论证,剔除了一些非紧迫或可替代性较强的项目。同时,仔细研究了国家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相关规定和酌情减轻的情形。最终,在确保核心修复需求的前提下,决定将赔偿金额降为11万元。同时,考虑到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创造性提出分三期付清的赔偿方案。
当李宁将这个新方案带到谈判桌上时,高兵的眼神亮了起来。他们被松阳分局的务实和暖心所触动。
2024年10月底,当最后一笔3万元的赔偿金到账消息传来时,所有参与调解的工作人员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盛夏到寒冬,从首次磋商到完成所有赔偿金的缴纳,累计1000多天的坚持奋战,最终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如今,松阴溪已难觅当日污染物的踪迹。事故点附近曾被树脂污染的土壤,重新覆盖上了新土和草皮。据悉,追偿到的11万元赔偿金将专款专用,持续用于松阴溪流域必要的生态修复治理。
编辑:江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