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环境空气质量“开门红”,需注意什么?
作者:编辑部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2-06 14:07:05 浏览()次


    新春佳节刚过,全国不少地方已当好排头、走在前列,唱响了治气攻坚的嘹亮序曲。“开年即冲刺”,可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打下坚实基础,这固然值得肯定,但具体就实现一季度治气目标而言,在冲刺之时,仍需把握节奏,尤其是要科学确定攻坚的重点地区、对象和措施。

“早”字治气占先机

2022年,我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6.5%,超过时序进度0.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达到0.9%;PM2.5浓度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内,为29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6%。

多年来,虽然各地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但我们仍需保持清醒头脑,要认识到,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果保持不易,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这一形势下,“首季争优”显现出其必要性。早在2021年,江苏省就首先从第一季度“自我加压”,积极开展污染防治攻坚“首季争优”“春夏攻坚”等管控措施,抓细抓实各项治气举措,为其他地区提供了良好示范。

2023年,已是江苏落实“首季争优”攻坚的第3个年头,其中,苏州、南通、宿迁、扬州等多个地市更是在春节前就早做安排,部署行动,在扬尘面源污染、重点污染减排清单企业、餐饮油烟排放等多个方面加强管控。

放眼全国,很多地区也在压紧压实责任,积极打响大气攻坚第一战。在甘肃省兰州市、安徽省滁州市、山东省临沂市、滨州市等城市,冲刺环境空气质量“开门红”的行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2023年2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其中显示2月上半月,全国大部扩散条件一般,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其中,东北、华北中南部、华东北部、成渝地区局地以及陕西大部、新疆天山北坡和南疆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

对这些地区而言,当下在大气污染防治上,更应及时行动,科学调度,提前应对,最大限度减少污染高值时段和高值区域发生,全力攻坚,抢抓每一个优良天。

对于争优,南北地区应各有侧重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肯定了江苏省率先提出“首季争优”的示范意义,同时,他认为在第一季度,各地区争取优良天应各有所侧重。

彭应登以全国大气污染分布特点展开解释,自北方地区到中部、南部地区,颗粒物浓度的年均值呈现出依次递减趋势,即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北方需冬季釆暖的地区PM2.5浓度的年均值最高,长三角地区居中,珠三角可基本上实现达标。

因此,与北方相比,南方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随着近些年治气攻坚的开展,PM2.5浓度下降显著,应对颗粒物污染的“压力”减小。但南方地区夏季臭氧污染更加凸显,已成为导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超标的首要污染物因子。

“在这个背景下,以江苏省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的首季争优攻坚行动,就更应在第一季度开展‘夏病冬治’,为夏季攻坚,即臭氧污染防治这一重点攻坚行动打下良好基础。”彭应登说。

“对北方来说,首季要争优是很困难的,压力和挑战并存。”他表示。由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当前北方地区第一季度仍处于应对低温的集中供暖时间段,而且与北方地区春季“常客”——沙尘天气会叠加,因而彭应登认为,南北方空气污染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治污策略上应有所侧重。北方地区可以早做部署,但目标也应更科学稳妥,开展‘冬病夏治’,主要聚焦于降低颗粒物污染浓度和重污染天气发生。

此外,他认为,江苏省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强省,在经济建设发展的一定阶段,有治污攻坚、源头减碳、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落实的内在需求和客观能力,因而对中东部地区的借鉴意义更强。中西部地区则勿“照搬照抄”,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着眼“一市一策”,在污染防治上要“加法和减法并重”。

治气目标应“服务大局”,助力社会经济平稳运行

首季争优,各地除了应注意对过去一年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对今年工作要抓住薄弱环节,提前部署外,也应充分意识到,第一季度应以治气攻坚促经济“提质”,助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复苏。

众所周知,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点。谈及长期性,彭应登认为,在治理大气污染的时候,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

2023年是“十四五”时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各地在治气攻坚中,应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理念,科学精准推进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多赢”。

“空气质量改善可以促进经济绿色发展、良性循环,经济建设也为治污手段保驾护航,增添落实动力。因而,各地在治气攻坚过程中,应当注意目标的科学可达性,不宜盲目追求偏激。” 彭应登建议。

同时他建议:“各地应以降碳为根本,构建起治污攻坚的长效机制,通过低碳转型,实现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实现深层次源头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