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勇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07 12:22:01 浏览()次

1.jpg

张智勇,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流理论与交通设计、交通规划、交通影响评价。发表学术期刊50余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完成交通规划项目15项、交通影响评价与交通设计项目近300项。2014年主编《交通拥堵收费研究》一书。

  对话人: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教授张智勇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郭婷

  据报道,北京市有望最快在2015年开征低排放区拥堵费。截至2013年7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535.4万辆,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率约达到了22%。我们想知道,这次北京市征收拥堵费的可行性有多大?征收拥堵费对改善空气质量和交通拥堵状况能起到多大作用?拥堵费怎么征收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

  ●北京征收拥堵费的政策是迟早会实施的。目前,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都在做,包括拥堵费缓解空气污染基础研究,还有目前正在做的收费技术方案。

  ●交通拥堵费是通过经济杠杆调节交通需求的措施。其实,这也是业内人士觉得征收拥堵费比较可行性的原因。这种措施的手段是无限的。

  ●北京经济发展需求不大、但却造成北京交通压力过大的产业,就需要向外迁移。

  征收拥堵费的可行性多大?

  ■交通拥堵费是通过经济杠杆调节交通需求的措施。北京征收拥堵费的政策是迟早会实施的。

  记者:北京市要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消息一出,便引发了热议。之前,如广州等城市也提出要征收拥堵费,但后来都没有了下文。您认为,就目前北京市的交通管理形势来说,这次北京市征收拥堵费的可行性大吗?

  张智勇:目前,北京市已实施了多项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比如增加交通供给的措施,增加道路修建、轨道交通的建设、公共交通的投入等。还有就是通过限购、限号、错时上下班、提高停车收费等,把需求降下来。

  应该说,北京的交通拥堵形势接近或已经进入了拐点,正在步入一个逐渐好转的过程,但是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据北京市交通研究中心调查,北京交通拥堵指数比前两年有所降低。虽然道路拥堵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超过了多数老百姓的预期,因此有很大的可改善空间。

  北京工业大学从2002年就开始进行交通拥堵费的理论研究,并研究了北京市实施拥堵费政策的可行性和效果。征收拥堵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国内外有大量的成功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值得北京借鉴。

  广州征收拥堵费的政策没有成功实施。2009年~2010年,广州研究制定了《广州中心城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案》,提出在内环征收交通拥堵费。这一政策出台前,广州进行了一次市民制征求意见,结果有95%以上的市民反对,所以这一政策就被搁浅了。

  征收拥堵费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伦敦,从1964年开始计划到2003年最后实施,花了近40年时间。伦敦在1999年通过《大伦敦权利法案》之后,并没有马上开始实施,而是做了近4年的宣传工作,让市民了解到这一政策的作用,然后推行起来就水到渠成,效果也比较好。

  一个成功的例子,一个失败的例子,对于北京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我想,北京征收拥堵费的政策是迟早会实施的。目前,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都在做,包括拥堵费缓解空气污染的基础研究,还有目前正在做的收费技术方案,以及在中关村地区做过一段关于各种技术方案的内部测试。

  记者:您提到说,伦敦花了4年时间对市民进行拥堵收费的宣传工作,而有消息称,北京市有望最快在2015年征收拥堵费。据了解,北京市民目前的反对呼声还是比较高的,那么这是否会成为交通拥堵费推行的阻碍呢?

  张智勇:在征求民众意见的时候,这很有可能成为推行的阻碍。这就需要宣传了。是继续保持拥堵,还是希望道路畅通?应该让民众做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需要媒体、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大量的宣传工作,让市民理解征收拥堵费到底是怎么回事,拥堵费到底起什么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还遇到了法律的障碍,就是立法。这些障碍都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现在也在两条腿走路,一条就是逐步解决法律和提案上的障碍,另一条就是推行可替代出行的方式,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从一些网站、论坛上的民意调查和讨论来看,市民的表现也越来越理性了。交通拥堵费是分时段、分区域征收的,错开高峰时段和道路开车,是不用交拥堵费的。

  有网民说,天天开车上下班所交的拥堵费可能是承受不起,但如果征收拥堵费后能取消限号或限购政策,在临时有急事或者周末出游时开一下车,还是可以承受的。

  交通拥堵费是通过经济杠杆调节交通需求的措施。其实,这也是业内人士觉得征收拥堵费比较可行的原因。这种措施的手段是无限的。假如收10元钱不行,就收20元 钱、30元钱,当涨到100元钱时,人们对这个价格就敏感了。

  相比之下,行政手段就没有这种无限性。行政手段在刚实施时效果较好,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就会把现在的限号、限购等行政手段淹没。而且,行政手段会造成一些不公平。例如限购,改革开放以来有的人先富起来了,买了车,有的人后富起来的,为什么就不能同样享受改革红利?

  再比如,有些郊区的居民可能一年都不进一次城,对中心城的交通拥堵也几乎没有贡献,但是也买不了车。但拥堵费措施就不同,谁对中心城的拥堵有贡献,谁就交费,贡献得多就多交费,贡献得少交费也少。

  拥堵收费可以说是交通需求管理的一种事后管理措施。刚才提到,北京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很多,但是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效果都渐渐不明显了,交通拥堵收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征收拥堵费对空气质量改善有多大作用?

  ■伦敦收费后,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减少13.8%,PM10排放减少了15.7%,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15%。

  记者:北京市之前也出台了一些治堵措施,如限行、限购、限号等,但交通拥堵状况似乎没有得到太大缓解。您觉得,这次提出征收拥堵费,与之前所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对交通运行和空气质量有哪些预期的改善作用?

  张智勇:关于征收拥堵费后对交通和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我们的研究还不是到实地中运行后进行评估,还是一种仿真的研究,或者根据别人的经验进行的参考性的研究。

  以伦敦为例,在收费后,高峰时段的车流量下降了30%,收费区间里的平均车速从2.9英里提高到7.4英里,公交的比例增长了47%,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减少13.8%,PM10排放减少了15.7%,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15%。

  从拥堵情况看,在收费前,交通拥堵时段每公里的延误时间是2.6分钟,收费后每公里延误时间下降到了1.5分钟。公众对拥挤收费的态度发生转变,公众对拥挤收费的支持度由实施前2002年的40%上升到2006年的59%,反对比例由2002年的40%下降到2006年的26%。

  伦敦和北京的情况是差不多的。伦敦每百户拥有70辆机动车,北京中心城区每百户拥有60辆机动车,所以伦敦的这些指标对我们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征收拥堵费采取什么方式?

  ■可能参照伦敦的收费标准比例来研究制定北京市的收费标准。

  记者:征收拥堵费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在技术上有困难吗?

  张智勇:目前,我们拟定的收费技术有4种。一是车牌照识别技术,这也是伦敦采用的技术;二是GPS+GSM技术,这是新加坡采用的方法;三是ETC技术,目前很多城市将其用于一条线收费上,而不是区域收费;第四就是电子车牌技术。

  记者:如果需要安装电子计费装置,购买和安装的费用由谁来承担?推行起来是否会遭遇阻力?

  张智勇:如果采用电子车牌技术,就要将目前车辆上的车牌全部换成电子车牌,而且要安装路侧设施。这样的话,可能会有很多人不愿意,觉得没有道理。这种技术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就是准确率比较高,缺点就是投入太大。

  征收拥堵费不是一种商业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行为是要最大限度提高利润率,尽量不漏收。而拥堵收费是一种政策,要产生一种威慑力。就好像有人今天开着限号车辆上路,幸运的话可能不会被查到,但车主心里就会惴惴不安,而且极大可能会被罚款或扣分。拥堵收费也是这样的道理。

  如果采用GPS+GSM技术,也需要安装车上的设备。这种技术的准确度就更高了,哪辆车在收费区待了多长时间、走的哪条路都会被记录下来。这种技术的缺点也是成本较高,而这些车载设备谁来买?还有就是涉及隐私的问题,车辆到了哪、停在哪儿、待了多久都会被知道。此外,还有一个技术问题解决不了,这种设备需要电,如果不充电,就不会产生任何效果,这就让车主可以逃避收费了。

  如果采用ETC设备,也需要安装路旁设备和车内设备。目前一个电子标签是400元,北京市车辆覆盖率大概在5%~10%左右。这种技术也有一个问题,如果车主把电子标签拆掉的话,在市区也不会有高速公路的收费栏杆拦着,因此很难实施起来。

  还有一种就是车牌照识别技术。这种技术实际已经很成熟了,现在需要改进的就是把摄像头换成高清的,然后再补充一些监测点,加一套软件设备。当然,它的准确度可能不高,大概从现在的百分之七八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但我认为这就够用了。因为拥堵费不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是要起到震慑的作用。目前,这种技术的缺点可能就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工成本,因为需要人来辨别有争议的车牌。

  记者:如果北京市开征拥堵费,征收标准怎么定?

  张智勇:以伦敦为例,其征收的费用是从5英镑/车次到8英镑/车次这么一个过程。伦敦市民当时的月平均收入大概在2000英镑,征收5英镑时,其比重是2.5‰,按次收费。后来到8英镑时比重是4‰,一个月是20天,一天平均两次,需要缴纳200英镑,达到月均收入的10%,有的时候甚至会达到20%。

  如果拥堵费支出占到了月收入的20%,就会对普通市民的生活产生影响了。我们可能参照伦敦的收费标准比例来研究制定北京市的收费标准。

  治理交通拥堵还有哪些建议?

  ■将人口向外迁移是缓解交通需求的有效手段。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拥堵费是一种经济手段,而且目前对采用经济手段治理城市环境的呼声较高。您认为,交通拥堵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对于解决交通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张智勇: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症结是车多路少,需求人口大于供给。造成这一症结的原因,就是北京不断变化的城市规划。北京市由原来的200万、500万增长到现在的2200万,而二环内的城市道路规划却还是适应200万、500万人口的规划,所以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的交通需求。也就是说,后期不断变化的城市规划所产生的交通需求,叠加到了最初的城市规划的交通设施上,这是承受不了的。这也是所有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还有国外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所在。

  当然,城市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的规划也不可能完全推翻旧的规划。但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新的交通需求叠加上来,交通拥堵便不可避免。

  很多在北京过年的人都知道,一到过年,北京路上的人也少了,车也少了。所以,外来人口对北京发展的贡献率很大。

  之前也提出了很多建议,最近中央又提出将北京的产业外迁,将人口向外疏散,如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服装市场等。这些是北京经济发展需求不大,但却造成北京交通压力过大的产业,就需要向外迁移。这是将人口向外迁移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缓解交通需求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马军
下一篇: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