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文发现,加入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后,她总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在收集堆肥数据、了解伙伴需求、开展技术指导、检测堆肥产物品质等各项工作过程中,也被堆肥培训师的故事所打动。
2018年,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携手发起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打造社区厨余堆肥平台。加入项目组时,张诗文正好硕士毕业1年半。跟着堆肥平台一路成长,她见证了平台一步步发展壮大。
六年多来,从验证社区厨余堆肥落地可行性,到探索在地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径,再到培养和认证堆肥培训师,堆肥平台为基层社区开展低碳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出了许多做法和经验。不久前,第六届社区厨余堆肥平台(CCCP)年度交流研讨会,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碳中和实验园区成功举办,全国各地的社区堆肥伙伴们汇聚一堂,大家分享经验畅所欲言,也从其他人的案例中获得启发、汲取能量再出发。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堆肥事业部主任、社区厨余堆肥平台技术负责人张诗文和万科公益基金会社区堆肥项目负责人连娟,度过了忙碌的3天。
赋能伙伴,激发灵感,探索新方向
抵达深圳时,一场大雨迎接了他们。不过,能跟老朋友相聚,探讨一年来在社区厨余堆肥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寻求答案,所有人的内心都充盈着期待与热情。
项目从一期探索到如今,队伍逐渐壮大。堆肥平台项目合作伙伴遍布全国20省41市的108个社区。项目实践地既包括城市居民小区、乡村居住地、中小学以及大学,还有工业园区、城市公园、农场、海岛和自然保护区。“我们从最初的严格要求,到现在转变为技术及管理支持,从专业性、科学性、资源协调等方面赋能伙伴,将大家链接起来,促进交流学习和灵感激发,推动社区堆肥发展的新方向,如与垃圾分类、生态艺术、生态疗愈、花园共建等结合起来。”张诗文告诉记者。
杨旭伟带来了乡村社区不同场景下的在地堆肥实践,“在我看来,社区堆肥作为一种生态实践,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还能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推动乡村社区治理的进步。”
杨旭伟给小朋友讲解堆肥知识。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环境是我的理想。厨余垃圾加园林废弃物,一层一层码放,定时翻堆定时出肥,这虽是一件小事,但积累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基层创新经验。”亓伟伟是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她分享了社区堆肥如何为城市小区厨余垃圾处理和基层治理赋能。
一直以来,交流培训都是堆肥平台伙伴们找方向、获启发的重要途径。张诗文告诉记者:“2024年,我们启动‘堆肥培训师计划’,筹备了8场内容丰富的线上培训分享会。”从有机固废处理技术的前沿探索,到垃圾分类的精细实操,从堆肥产物品质检测及应用的深度剖析,再到堆肥工艺的全方位解读,可谓干货满满。
同时,项目组还先后走访调研北川、巴东、重庆、北京、上海、宁波等落地社区,为不同社区环境的堆肥实践伙伴提供技术支持。“实地走访为项目组的提炼和总结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一手信息,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经过总结提炼后将通过平台广泛推广,让更多伙伴受益。”在张诗文看来,项目组与伙伴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共同推动平台发展壮大。
社区堆肥科学化标准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与堆肥平台一同成长,张诗文感觉自己也在发生很多变化。比如,更懂得如何倾听需求、解决问题。在频繁的互动交流中,平台伙伴们会将堆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给她。“大家所遇到的难题有一定共性,如对政策支持的期待、经费上遇到的困难、管理不好导致的投诉等。”
经验在反复摸索中积累。“我们希望探索和积累因地制宜的符合地方厨余垃圾组分和自然条件的堆肥模式,形成可操作、可持续推广的厨余堆肥技术和管理指南。”连娟告诉记者:“让社区堆肥科学化和标准化,既是平台发展目标,也是平台壮大与可持续的必经之路。”
台账管理制度应运而生。通过台账程序,堆肥平台收集伙伴的堆肥数据,包括原料、温度、湿度、气味、蝇虫等,通过分析数据为伙伴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优化堆肥过程,同时总结共性问题,为其他社区提供经验。
“台账管理不仅能帮助伙伴规范堆肥过程,在遇到异常情况时通过分析各项数据进行问题回溯和解决,最重要的是提升了伙伴的科学素养和管理能力。”张诗文表示:“即便一线操作人员发生变动时,也能将影响降到最低。”
在厨余堆肥土地上长出的向日葵。
为加强科学管理,除了台账制度,堆肥平台还帮助了解掌握堆肥产物的品质。2024年6月至7月,项目组面向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伙伴收集了来自全国9省、11市的17个样品,于9月出具专业品质检测分析报告。
检测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检样品满足限量指标的Ⅰ级要求(可用于有机种植),满足技术指标的Ⅰ级或Ⅱ级要求(可用于常规农业种植)。“由于社区堆肥的原料、设施、堆肥管理方法不同,不同样品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存在一些差异,但不影响产物在社区就地使用。”张诗文说。
在成果的展示中,一座座由堆肥产物滋养的花园妆点着小区,还有香甜的玉米、新鲜的瓜果和蔬菜,土地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回馈着人们的绿色低碳实践。
长沙金色比华利小区堆肥产物用于土壤改良和种植。
多方合作优势互补,讲好社区堆肥故事
社区厨余堆肥所带来的成果远不止于看得见的收获。
“近6年的项目实践显示,就地开展社区堆肥带来的气候变化效益是显著的。”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发起人张雪华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及这样一段话——
社区堆肥能够避免集中收运和处理带来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避免垃圾填埋带来的甲烷排放;以人力代替机械,堆肥过程管理得当,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人为的CH4和N2O的产生;堆肥产物回归和改良土壤,提升土壤的碳汇潜力,实现固废管理领域的双碳目标。通过在个体与社区层面参与厨余分类和堆肥实践,培养公众低碳意识和行为,同时拉近社区邻里距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低碳社区。
实际上,除解决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后端出路问题外,社区堆肥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吸引居民关注垃圾,关注堆肥,直观认识到厨余垃圾分类的生态意义,促进前端分类,并与蔬菜、花草、瓜果种植等联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二是对居民尤其是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可以体会分类和堆肥的乐趣及价值,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万科大梅沙碳中和园区屋顶花园
不过,厨余垃圾有效利用的前提是需要广大居民配合分出纯净的厨余。“没有前端的有效分类,后端的社区堆肥也就无从实现。”张雪华表示。
如何带动更多社区居民加入这项事业,通过多方合作优势互补,讲好社区堆肥故事成为一种有益尝试。
“我们资助平台发展,动员公益伙伴关注有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议题,推动社区堆肥作为主流技术的补充,促进社会问题解决。”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说。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优势互补,在资源循环和全生命周期评价等领域有深厚研究基础,为项目提供了科学支撑。”张诗文表示。
如今,社区堆肥的故事,也从本土深耕走向国际对话,张雪华和亓伟伟分别将“开展社区堆肥、有效推动公众参与”“小堆肥 大实践——应对气候变化,北京基层社区在行动”的故事带上联合国气候大会第29次缔约方大会现场。
未来,更多堆肥平台伙伴还将续写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