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乡村”怎么建?垃圾变资源 废品变景观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2-21 12:29:19 浏览()次

 “我们根据《‘无废乡村’建设评价指标》,对展茅街道黄杨尖村的创建内容、创建路径、创建保障等进行了评估鉴定,目前已上报至市‘无废城市’建设办公室。”近日,浙江省舟山市生态环境局普陀分局组织人员对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黄杨尖村“无废乡村”建设进行了现场核查。至此,作为普陀区绿色生产生活示范点的黄杨尖村,成为普陀29个“无废城市细胞”中的一员。

  既是绿色生产生活的示范,又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典范,黄杨尖村是如何做到的?“我们重点从生活垃圾分类这样的身边小事入手。”黄杨尖村党总支书记徐华东说。

  首先,在家家户户的门口、院子里都配备了分类垃圾桶,并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和入户收集模式,实现“垃圾不落地”。同时,依托数字化改革,上线运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智慧化系统,使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可溯、分类可奖、去向可追、过程可控、处置可查。

  “这个系统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让我们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更精准、更高效。”徐华东介绍。

  系统在垃圾分类转运车上安装了车载评价秤,秤上设有感应设备、高清探头、触摸屏等。上秤的垃圾,只要用芯片卡一扫,垃圾来源家庭的户号、姓名、当前积分、垃圾类型、净重等信息就会自动跳出,提供给垃圾收运员,为在系统上给每户垃圾分类情况评价打分作参考。评价完成后,收运台账随即在系统平台上显示,做到了每家每户每次垃圾分类情况量化、实化,一目了然。

  每家每户每次垃圾分类情况有了,全村的状况自然也尽在“系统”掌握之中。在黄杨尖村垃圾分类体验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智慧化系统电子屏上,不断跳动着全村一天的垃圾分类统计、分类指标、总体准确率、可回收利用率等数据。收运人员数量,每天的应收户数、已收户数、未收户数等也可“一点便知”。

  “511户村民以及所有的收运人员信息都已录入系统,每天实时更新。更新的数据一方面用于村民垃圾分类积分排名,一方面用于考评收运人员工作。其中村民获得的积分还可以兑换相应的产品,这极大提高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助推垃圾在分类处置中物尽其用,变成有用的资源。”徐华东自豪地表示。通过“治”“智”结合,黄杨尖村的环境卫生长效排名从全区第二十四名上升到第三名,村民垃圾分类准确率也提升了28个百分点。

  除了让日常的生活垃圾规范处置,变废为“益”,黄杨尖村还把农村随处可见的破瓦罐、旧锄头、废弃轮胎等改造成花盆、摆设、墙体装饰,变废为“景”。“这些平常丢弃的老物件,堆在村里既占地方又影响村容村貌,通过巧妙的改造利用就能成为村里的一处景观小品,扮靓农村。”徐华东笑呵呵地说。

  随着垃圾变“资源”、废品变“景观”,黄杨尖村村民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如今,再走进黄杨尖村,村道旁、港巷边,别致的破瓦罐花盆,独特的废弃轮胎摆设……可谓是一步一景;屋檐上、庭院内,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和一簇簇花圃绿篱相映成画;保护生态环境、创建“无废城市”的宣传标语和海报随处可见,全村处处洋溢着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氛围。

  “绿色”氛围带来绿色发展。黄杨尖村参照“无废乡村”建设指标,以传统的水稻油菜轮作种植为基础,建设智慧田园工程,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及其废弃物产生量,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同时加快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发展,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行生产品质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举办农民丰收节和海稻音乐节,构建“普陀禅农”循环经济产业链。

  绿色发展推进共同富裕。通过产村融合,现在黄杨尖村仅农家乐收入就达到320万元,新增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一幅绿色共富的美丽田园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