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地区如何筑牢生态屏障、确保黄河安澜?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0-10 10:34:41 浏览()次

黄河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黄河流域系统治理中具有关键地位。打造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必须立足黄河长久安澜的千秋大计,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底线管控。建立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构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制度,加强水资源利用计划管控,确保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要落实黄河流域“四水四定”底线管控,通过总量控制、断面流量控制、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施行国土空间规划许可制度,确保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依法进行。

发展优势产业,推动绿色转型。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结合区域优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等绿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提升黄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通过生态功能管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流域生态平衡。

深化开放合作,促进协调发展。加强与流域外部协同,统筹流域资源要素利用,化解流域治理的负外部效应。建立执法司法协作机制,落实共治共管。立足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区位特点,把握“一带一路”战略通道优势,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协调联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促进河西走廊城市带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全面振兴。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通过就地城镇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增强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合理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严控城镇开发边界,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要遵循“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要求;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用好“千万工程”经验,防止千村一面。

弘扬黄河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黄河文化,让其与始祖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符号交相辉映,形成黄河文化标识体系,增进各族人民的情感共识。弘扬黄河文化,应当强化政府宣传引导,让生态环境意识成为流淌的文化血脉。推动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创意等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社会广泛参与,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