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高台县 臭水坑 的逆袭之路丨祁连山下是我家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15 11:32:45 浏览()次

傍晚的高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清风微拂,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岸边垂柳依依,不时有鸟儿掠过水面。不远处的草坪上,几位老人正带着孙辈嬉戏。

9月11日,记者跟随“祁连山下是我家”第二季河西走廊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采访团,走进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了解湿地蝶变背后的努力。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水穿境而过,孕育了34万亩湿地资源。境内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44.2万亩,占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1.6%,是西北干旱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但在多年前,县城发展尚未辐射到这里,湿地公园所在的区域曾一度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堆放场。“以前这里就是个大臭坑,水黑臭黑臭的,谁能想到现在建成这么美的湿地公园呢?”带着孙子在湖边玩耍的王奶奶笑呵呵地说。

这样的转变始于2012年。随着各地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高台县启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总投资超3亿元,开启了“臭水坑”的逆袭之路。

“水质改善是湿地重生的关键。”高台县湿地局公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常锦华回忆,建设初期,工作人员先将北山堆积的垃圾全部清运至指定的填埋场进行处理,再结合地形梳理水系。“我们在黑河路大桥附近设进水口,在公园西端建出水口,让昔日的死水变成循环流动的活水,有效缓解了水质黑臭问题。”

同时,公园创新构建循环灌溉体系,在“四水四定”原则下,利用地表水、湖水,开展喷灌、滴灌,枯水期借助抗旱井补充水源,走出了一条节水与生态协同的路子。

在植物选择上,高台县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种垂柳、胡杨、白杨等本地树种。这些树木不仅具备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还通过高低错落的搭配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截至目前,公园已完成营造林3500余亩,修复退化林800亩,2024年—2025年还将结合“三北”工程六期,在黑河南北两岸实施2700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让绿色屏障更加牢固。

如今,这座总面积达1万亩的湿地公园,已成为集生态保护、科普宣教、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空间。“我们通过智能监测和人工野外驻点观测相结合,科学开展湿地保护区鸟类样线样点、植物样方、水文、气象及鸟类疫源疫病监测,监测到黑鹳最大种群数达562只。”常锦华介绍。

为守护好这片“鸟类天堂”,高台县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体系。制定《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生态保护治理长效机制的意见》等多项制度,建立“领导包抓、部门联合、科室协同”的“三查”模式,运用信息化监测塔、无人机、传感器等智慧手段,打造“天上照、网上看、地上查、全域管”的监管格局,织密“站、片、员”三级巡护网络,创新“铁脚板+智能监控”巡护模式,持续推进湿地生态状况改善。

同时,高台县积极探索“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依托湿地生态价值与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湿地观鸟+红色文化体验”“湿地科普研学+乡村休闲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推出生态摄影比赛、鸟类观察等互动项目;在湿地周边推广有机种植养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从昔日“臭水坑”,到如今游客云集的城市会客厅,这幅祁连山脚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