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保护日”系列活动在湖北荆州举行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3-28 15:02:42 浏览()次

3月28日,“中华鲟保护日”系列活动在主会场湖北省荆州市举行。在荆州港旅游码头荆州、宜昌长江江段增殖放流中华鲟23328尾,这些放流的中华鲟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其中,1.5米以上的个体有28尾,60-80cm的个体300尾,20-30cm的个体23000尾。在放流前,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野分会、荆州市等领导共同为“长江水生生物放流广场”揭牌。

在放流现场,科研人员给接近性成熟的大规格中华鲟打上了卫星标记,后期将通过卫星标记监测,评估中华鲟在我国近海海域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其野外存活及活动的主要环境因子,为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和下一步相关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来自政府、科研单位、保护区、海洋馆、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近50家单位的150余名代表和周边群众、志愿者一起参加了本次放流活动。

在放流前,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荆州市人民政府、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的嘉宾共同为“长江水生生物放流广场”揭牌。

“中华鲟保护日”系列活动在荆州、宜昌江段放流中华鲟23328尾,寓意2023年3月28日为设立中华鲟保护日之后的首次大型活动,中华鲟增殖放流在荆州港旅游码头举行。来自政府、科研单位、保护区、海洋馆、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近50家单位的150余名代表和周边群众、志愿者一起参加了本次放流活动。

中华鲟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被称为“水生物中的大熊猫”,是长江旗舰型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人工繁殖及放流是保护鱼类物种的关键手段,有助于实现鱼类种质的延续并为野生资源提供持续补充。为此,2020年,中华鲟保护联盟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中华鲟保护日。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金明介绍,为促进中华鲟自然种群恢复,目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攻克了中华鲟营养发育调控、遗传管理、性别鉴定、基因组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等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

在放流现场还开展了中华鲟放流标记演示。

为了随时精确掌握这些中华鲟个体在长江中的分布位置和洄游规律,科研人员在放流的大规格中华鲟体内专门植入了超声波跟踪监测标记,并在沿江布设了监测站。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极度濒危物种,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现场专家介绍,中华鲟在海洋中生长,性成熟时洄游至淡水河流中产卵繁殖,受多方不利因素影响,目前除了长江外,其他江河中的中华鲟繁殖个体已经绝迹,而且近十年里长江中华鲟亲本资源也出现锐减。

利用这些数据,科研团队可能会尝试在中华鲟活跃海域直接进行放流实验,用逐步积累起的科研数据回答中华鲟在海洋中的生存现状,并为下一步相关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观察中华鲟的生长情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多年攻关,掌握了中华鲟营养发育调控、遗传管理、性别鉴定、基因组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等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

3月28日下午举行了中华鲟保护论坛。来自武汉大学、荆州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中国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分别做了有关中华鲟保护与科研进展的报告,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通报了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成功的情况。

结合本次中华鲟保护日主题“保护中华鲟 你我同行”,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北京海洋馆、北京川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从事水生物保护的单位在活动期间也开展了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

编辑: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