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湖泊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05-28 12:31:37 浏览()次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2019年第四季度,监测的110个重点湖(库)中,Ⅰ-Ⅲ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为67.3%,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为8.2%,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与往年同期相比,太湖水质有所好转,滇池水质明显下降。

  湖泊污染治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关心着湖泊的生态现状,探讨治湖之道。

  亟待保护的“眼睛”

  湖泊被称为地球的眼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据统计,全国现有湖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939个,总面积8.41万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635个,大于100平方公里的128个。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洞庭湖时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指示,沿江各省持续发力,齐抓共管,推动长江干流和沿江湖泊水质持续好转。

  “但湖泊总磷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介绍,根据监测,2016年-2019年长江流域615个可比断面中,总磷一直是首要超标指标,尤其是沿江湖泊总磷超标比较普遍,总磷削减既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

  潘碧灵以洞庭湖为例:“近年来,洞庭湖水生态环境质量呈持续转好态势,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湖体水质总体仍为Ⅳ类,主要为总磷超标,其中2019年总磷浓度为0.066毫克/升,超湖库Ⅲ类标准(0.05毫克/升)0.32倍,还需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长江流域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也处于困境中。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连续气象干旱,更是将鄱阳湖星子站12米低水位出现时间比1956年-2018年平均日期(11月6日)提前了55天,导致湖区大面积低洼地段干涸、沉水植物死亡,多数旱生植物(如苔草)提前发育并向低处生长,甚至往年江豚集中的水域也成了裸露的洲滩。

  “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下降风险依然存在,如旗舰种小白额雁数量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高达50%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湖南省委会主委、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说。

  问题在湖里,根子在岸上

  “湖泊总磷削减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潘碧灵指出,当前,通过努力,长江流域相关湖泊保护和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但总磷削减工作仍存在诸多难题与短板,任务繁重,形势严峻。

  潘碧灵认为,长江流域总磷等污染物排放量偏大,部分湖泊输入总磷远超环境容量。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长江流域农业源、生活源排放占比已超90%。生态破坏问题仍然突出。与20世纪50年代相对比,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大幅萎缩,洞庭湖湖面减少38%,鄱阳湖减少43.6%,湿地功能退化严重。

  “部分湖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太湖、巢湖等湖库水华频发。”潘碧灵指出,当前,一些地区保护和治理责任落实还有差距。部分规划制定、区域开发、项目建设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未有效融合,源头预防和管控不到位。一些行业生态环境保护“三管三必须”的要求未严格落实到位,跨行政区湖泊流域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支撑保障能力也严重不足。”潘碧灵表示,湖泊生态监测网络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预警预报能力薄弱,水生态监测基础基本为空白。“国家层面关于洞庭湖、鄱阳湖的专项研究课题较少,湖泊保护和治理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应用不足。”基层环境监管能力不足,“小马拉大车”问题也较为明显。

  此外,枯水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明显。由于长江对洞庭湖、鄱阳湖的补水量下降明显,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时间提早、周期变长,湖泊面积锐减,水质下降明显,环境保护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九三学社中央在《关于加强鄱阳湖枯水期生态水位控制的提案》中也强调了生态补水的问题,建议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量,避免枯水期过长、枯水位过低。

  “长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不平衡是长江中游干旱和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模拟研究表明,未来15年甚至40年内长江流域洪涝风险更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农工党中央常委李朋德说,长期的观测和调查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长江中下游会出现季节性干旱缺水、大型湖泊与长江的关系失衡、在枯水季留不住水、洪涝集中时湖泊存不下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了长江水等情况。“一定要留住长江中游的水,才能涵养和修复生态。”

  理清治理思路,加大保护力度

  “洞庭湖生态保护和恢复,是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迫切需求。要解决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资金投入。”张灼华说。

  张灼华建议,加大洞庭湖及其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应将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及周边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列入2020年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予以支持。”

  李朋德建议,加大退耕还湖、湖底清淤力度。恢复湖面积,开展湖底深挖,增加水容量,改造水生态环境。设立专项财政基金,激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同时,构建地下水库和地下水涵养层,强化技术支撑。”

  湖泊生态脆弱,一旦遭到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潘碧灵建议,将重点湖泊保护和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环保督察统筹范围。在有关重点湖泊,全面推动落实总磷削减行动计划和总量减排政策,进一步明确减排目标、总量控制范围、考核方式以及配套保障措施。

  为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潘碧灵建议,国家应加大政策引导、品牌培育等支持力度,推动洞庭湖、鄱阳湖等成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主产区。科学划定畜禽养殖“三区”,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严格控制池塘尾水污染,源头减少总磷排放。

  “要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潘碧灵建议,应该在国家层面安排湖泊总磷削减科技重大专项,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加强基础课题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