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04-15 13:57:33 浏览()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做好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恢复工作至关重要。

  黄河源区湖泊和沼泽众多,孕育了多种典型高寒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源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面积约占源区总面积的8.4%,是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一直以来,源区水资源的丰缺度都是源区生态价值的基础性支撑,更是事关整个黄河安危的关键所在。但受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及人类活动扰动加剧等影响,黄河源区雪线上升、冰川融化、冻土消融速度加快,沼泽湿地萎缩,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严重,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持续降低。

  重视和加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关键在于恢复提升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增加黄河水源补给能力。

  一是科学推进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开展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普查,全面查清黄河源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水源涵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和掌握源区生态退化情况,查明草原、沼泽、湿地等生态系统现状,进而科学论证退化形成原因和恢复机理,提出治理方案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模式。把握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对草原、森林、荒漠、湿地和河湖生态系统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保持生态系统要素平衡,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并重、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做实黄河源区生态修复工作。

  二是系统提升水源涵养等生态系统功能。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的核心是保护好本土植被,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原则,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实施退耕还草还湿,加大对草原沙化、黑土滩化、盐碱化等问题的治理力度,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地表蓄水等工程措施,保护和恢复沼泽、湖泊等生态系统,大力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增强水源涵养和地表蓄水能力。坚持水量涵养和水质保护两促升,强化黄河源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开展人口聚集区小流域治理,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巩固改善输水能力和质量。

  三是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关系。黄河源区绝大部分区域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牧区,承担着较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广大群众也有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应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统筹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要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又要避免“一刀切”。在尊重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依托特色生态资源禀赋优势,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严格落实禁牧轮牧休牧等措施,推广草地标准化规模化利用,全面提升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功能。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有序发展现代生态产业,延伸农牧产品加工利用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适度开展旅游观光活动,设立生态公益岗位,大力推进生态扶贫,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适时启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规范和约束区域内开发建设活动,为黄河源区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黄河之水天上来,做好源区水源涵养保护是保障黄河东流去的根本,是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