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3-28 15:09:40 浏览()次

3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通报了大气污染防治十年的成效与2022年的大气污染状况。

刘炳江介绍,2013年—2022年恰好十年,十年间我国的GDP总量增长了69%,PM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了十连降,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了个位数。特别是北京市,2013年PM2.5浓度89.5微克/立方米,去年是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从58天降到了3天。全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由2000多万吨,现在分别下降到300多万吨、900多万吨,分别下降了85%和60%。我们实现了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刘炳江表示,取得这些成效的关键在于:

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也就是大气十条,2018年出台了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总书记亲自擘画、指导,制定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也在2015年开始实行。有了政策的制定,也需要狠抓落实。这是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我们国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

推进能源领域的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013年—2022年十年间我们国家以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3.3%,支撑了GDP年均增长6.5%这么一个好的成果。能源消费的弹性次数低于0.5,说明我们国家的节能成效显著。特别是,能源消费总量2022年同2013年相比增长了22.9%,煤炭消费总量仅增长了4%左右,也就是一亿多吨。回想一下2003—2012年十年间我们煤炭消费总量增长了128%,增长了23亿吨。能源发展在近十年间是典型的“绿肥黑瘦”的时期,从原来控制排放增量为主转向以削减存量为主的阶段。燃煤锅炉从52万台下降到现在不到10万台,农村散煤治理3500万户,一大批低效燃煤设施、炉窑也实施了煤改气煤改电,合计减少煤炭消费近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十亿吨。能源领域结构优化调整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最主要措施。

强力推进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2015年中央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出台钢铁、煤炭行业两个化解过剩产能。2022年底,全国一共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是3亿吨,煤炭10亿吨,水泥3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钢铁的企业数量减少了20%左右。严厉打击人民群众反应强烈、治理无望、“劣币驱逐良币”的“散乱污”及集群6.2万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重大举措。

大力推进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发达国家一般货运量铁路运输占40%多,而我们国家十几年持续下降,到了2016年只有7%左右。从2017年开始,以环渤海停止公路运煤为标志,开始实施“公转铁”的战略,全国铁路占整个货运的比例持续六年上升,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这是难得的工作。  同时“公转水”大幅度上升,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油改电,油改氢气等,这些一直在做,而且做的比较卓有成效。这几年机动车的排放标准实现“三级跳”,对应的油品质量也是三级跳,现在机动车排放标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

积极稳妥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等治理工程。十年来,我国燃煤电厂排放水平达到天然气发电排放水平,也就是超低排放,打造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燃煤清洁发电基地。同时,大力推钢铁的超低排放,现在已经完成2.07亿吨粗钢产能企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在这期间,水泥、焦化、燃煤锅炉超低排放也在进行同步进行。

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不仅是PM2.5一项指标,PM10,甚至粗颗粒物对群众影响也是一样。想一想北方地区2013年当时最高的降尘量每月每平方公里高达30多吨,经过持续的治理,现在降尘量已经达到了几吨的水平,各地方不一样。原来的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的“五烧”问题现在已经有大幅度缓解,城市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村、乡镇、街区责任不断压实,现在城市也比较干净。

解决跨区域长距离的传输问题。经过2000多名科研工作者的联合攻关,我们现在已经弄清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传输规律和消散机制。随着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我们能预测到十天以内有没有雾霾,程度能有多高,而且污染过程的预测率接近百分之百。同时天上的卫星,地上的走航,乡镇各个地方布置的监测点,已经构成了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从而能更加精准、科学地应对重污染的天气。在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中,把所有涉气企业纳入清单,分级分类采取应急减排措施。

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大气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中共中央、国务院大气污染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里,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占分最高。大气污染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在考核中的位次。同时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连年增长,从当初的60亿,现在增加到今年的330亿,到目前为止累计下达了2000多个亿。

刘炳江介绍,大气十条在制定的过程中是一个调研耗时最长,争论最激烈,也是改的最多的一次。因为制定的时候就比较难,在落实的时候也是逐条逐条的落实,而且有了中央环保督察制度,落实比较到位,这期间公开问责32名地市主要负责同志,力度是比较大的。在执法中调集全国环保系统优秀骨干力量,在重点地区开展监督帮扶,目前还在进行之中,查出的问题要求地方逐一整改落实,形成到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刘炳江说,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六项约束性指标均满足进度要求,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PM2.5浓度年均值达到29微克,首次进入20+时代。优良天数比例86.5%,重污染天数下降到0.9%,三项指标均满足十四五的进度要求。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三降两平一升。全国PM2.5同比下降3.3%,首次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PM10和二氧化氮浓度同比下降5.6%和8.7%。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均同比持平,且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臭氧浓度同比升高5.8%,初步分析原因是,臭氧的两项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仍居高位,叠加去年我国遭遇高温干旱的不利气象条件,对臭氧浓度的升高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刘炳江表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改善成效还不稳固,特别是今年我国面临着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的双重压力,空气质量形势改善较为严峻。气象预测结果显示,今年的秋冬季可能会有厄尔尼诺,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会减弱,温度偏高,大气扩散条件总体不利。今年以来,经济社会活动全面恢复,排放量会有一定的增加,这都给我们出了新的难题和考题。

下一步,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系统观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编辑:张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