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津冀到加德满都,中国治气经验“出海”进行时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24 12:00:21 浏览()次

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尼双方聚焦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以下简称HKH地区)空气污染治理交流会上,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以下简称ICIMOD)空气质量部门负责人Ashish Tiwari用“恰逢其时”四个字向记者进行了总结。“我们正为尼泊尔和不丹制定空气治理监测的政策与方案,对印度及其他成员国也在开展相关工作。因此,从中国学习有关科技和政策方面的知识,对我们推动HKH地区空气污染治理来说非常重要。”他说。

大气环境观测体系、机动车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气应急……这些实战打出来的治理经验,不仅为HKH地区空气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更在跨区域交流合作中踏出了独属中国的坚实步伐。

污染成因复杂,当地能源与交通结构有待优化

HKH地区横跨亚洲8个国家,全长达3500公里。空气污染一直是HKH地区亟待解决的“顽疾”。

ICIMOD提供的资料中显示,HKH地区及周边许多城市的PM2.5浓度超过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10μg/m³)的10倍。来自本地区及附近地区的空气污染物增加了温室气体效应,影响冰冻圈、季风循环、亚洲降雨的分布,对人类健康、生计和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环科院大气所)研究员束韫表示,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在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叠加。一方面,HKH地区地形、气候复杂,污染物容易积聚,再加上跨境传输的影响,空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另一方面,区域内城乡发展带来建设扬尘、生活垃圾焚烧、传统燃料燃烧等问题,加之能源和交通结构相对落后,污染治理设施也存在不足。

“跨境传输问题需要因地制宜,而设备落后则必须依靠技术支撑,这些都是中国能够提供帮助的方向。”环科院大气所副所长高健补充道。过去十年,中国已经积累了较为成功的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在政策层面,环科院联合全国295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机制,首创“一市一策”驻点研究模式,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现已扩展为“2+36”城市)量身定制差异化治理方案;在技术层面,构建了全球最大“空—天—地”一体化立体观测网络,建立了覆盖19万个污染源的高精度动态排放清单,并创新形成了重污染应急“监测—预警—评估”全链条技术体系。

对于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治污成就,Ashish Tiwari表现出浓厚兴趣,也十分期待接下来的合作:“HKH地区涉及国家多,跨区域污染传输影响大。因此我们正就工业、住宅和交通三个领域为不同成员国分别制定政策规划。中国能在这些领域的治理上提供许多经验与帮助。”他表示,希望重点放在五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是降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以及排放源监测技术成本,二是工业部门清洁化低碳化转型,三是建立清洁交通体系,四是改善城市规划,五是降低餐饮与供暖排放。

系统化经验助力破局

“我们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形成的治理路径和技术成果不是单一零散的,而是系统化的。这对于HKH地区及尼方的环境污染治理是最具借鉴意义的。”高健说。

例如,在政策与战略层面,尼方正在编制国家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可以参考中国在顶层设计、排放源解析和应急响应方面的系统思路;在技术与监测能力建设层面,尼方通过参观智能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大气环境科学综合观测研究站,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空气质量观测体系与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提升监测网络能力、掌握机动车排放控制与大气观测技术,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多领域协同治理与清洁转型层面,尼方可以通过报告和考察直观了解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清洁能源转型及区域联防联控方面的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探索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

不仅如此,中国在实践中形成的典型案例,充分验证了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可行路径,也为HKH地区及周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以潍坊市为例,在千万人口规模和重点工业行业聚集的背景下,通过三年科技驻点研究实现了PM2.5浓度达标,空气质量改善率名列前茅,同时,企业数量显著增加,GDP实现新突破;2013年—2024年间,京津冀地区及其周边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和山东省)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实现了持续改善,重点区域成效尤为显著。其中,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细颗粒物污染水平明显下降,整体空气质量大幅提升。这些案例都为HKH地区国家经济与环境治理协同发展提供了成功且可参考的经验。”束韫说。

实际上,此次交流学习前,环科院已经与ICIMOD于今年4月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在其中明确提出“能力建设与人员交流”和“合作研究与知识生成”等重点合作方向。这次面对面交流,将进一步深化未来的国际合作。“我们与韩国、奥地利、澳大利亚和泰国等国家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都有合作。相信通过此次交流与研讨,能够进一步拓展与南亚地区的合作网络,提升在区域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国际影响力。”高健表示。

未来深耕科技支持与合作共建

与ICIMOD的合作刚刚开始,未来还有诸多工作等待展开。

“下一步,我们首先会继续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深化在空气质量、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为HKH地区提供更精准的科学技术和治理方案。”高健介绍,以我国“一市一策”治理经验为参考,未来将深化与ICIMOD等国际机构合作,推广“一国一策”协同治理模式,持续探索空气质量改善、气候应对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重目标同步实现的解决方案。

束韫认为,为了解决HKH地区“跨境污染治理难”的问题,未来还需要建立起成员国共同认可的空气污染综合治理平台,并完善各国间数据共享机制,才能更好地了解各国污染跨境传输的成因,以找出更适合本国国情的治理措施。

“我们于2014年同澳大利亚建立了中国—澳大利亚空气质量科学与管理中心,成员包括环科院在内的中澳多所大学、科研机构等,围绕空气质量科学与管理的系列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项目合作与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一直延续至今。这一经验也可以在未来应用到HKH地区之中。”他讲道。

Ashish Tiwari告诉记者,为推动跨国治理合作,近年来ICIMOD正重点推广“科学—政策—投资对话”,旨在加强科学研究成果与政策制定之间有效衔接的同时,为HKH地区八个成员国提供对话空间,就跨境空气污染、流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达成共识。中方也将积极参与,分享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推动区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加强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也是双方在下一步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在作完主旨报告后,环科院大气所副研究员王佳琪说,“目前仅通过交流报告还不能完全掌握当地实际情况,接下来我们也会摸清底数,尽快掌握当地数据情况、污染物种类及传输路径等。”她介绍,近期,大气所将派出专家前往尼泊尔加德满都开展交流研讨,就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尼泊尔空气污染控制政策框架、城市交通及工业部门减排、社区污染减排等内容进行实地考察和探讨。

一次交流学习的结束,也是更加深入合作的开始。高健总结道:“我相信,与ICIMOD的跨国合作将更好地推动中国经验在HKH地区落地应用,有助于我院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需求,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中国智慧’和‘环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