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拔的西伯利亚红松、金灿灿的大果沙棘、四季有景的欧洲花楸……这些原本生长在俄罗斯的优良树种如今纷纷跨越国界,在黑龙江省黑河市落户安家。
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作为“中俄双子城”,黑河市发挥地缘优势,通过建设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深化中俄联合科考、强化种质资源保护等举措,创新构建了中俄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机制。在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中,“黑河市深化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交流”案例成功入选。
近日,记者来到黑河市,探寻这座城市如何打造中俄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交流样板。
建设中俄林业科技合作“样板间”
走进位于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镇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一排排智能温室映入眼帘。温室里,紫叶酢浆草、铁线蕨、北美香柏、雪果、克罗拉多蓝杉、法国玫瑰、俄罗斯月季等竞相绽放,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在实验田里,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主任解敬群指着一片繁花盛开的树木介绍:“这是我们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花楸,经驯化选育出的黑龙江省林木良种‘冬红花楸’,现已在东北三省广泛推广应用,2023年还被市民票选为黑河‘市树’。”
作为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于2004年建成,占地1800亩,配备综合实验室、植物组培室、智能温室等,这些设施为跨境树种的引种驯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
解敬群介绍,中俄林业合作早在1988年就已展开。“最早黑河行署林业局派遣200名技术人员赴俄开展林业劳务,主要进行林木采伐生产,在工作中发现俄罗斯林果产业经验丰富,开始引进俄罗斯的沙果、苹果等核果树种,拉开了中俄林业生态合作的序幕。1997年,我们引进的优良树种大果沙棘在黑河市落地生根,中俄林业合作从单纯的劳务经贸转向引种引智。随着合作的深入从引种引智到互访科考再到举办生态论坛,如今中俄建立起常态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引进、驯化、推广、应用是园区的工作核心。”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副主任王永乐介绍,园区从俄罗斯引进种子苗木后,通过播种、扦插进行扩繁,择优进行二次扩繁,然后才能开展区域化实验,性状稳定后再进行推广应用。“以蓝靛果为例,一般栽培3年后进入结果期,5年后达到盛果期,一个品种从引进到驯化成功需要6至10年。”王永乐说。
为了让这些引进树种逐步适应黑河市的寒温带气候,实现驯化的目的,园区工作人员精心呵护。园区建设了隔离圃,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病虫害的传播;改良土壤营造小气候,提高引进树种幼苗的成活率;定期开展物候观测,筛选壮苗进行扩繁;二次扩繁后再筛选长势旺盛的苗木,在黑河市各县市开展区域化栽培实验,真正让俄罗斯的苗木在异国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实。
如今,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已成为集种质资源保护、引种驯化、良种繁育、科研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先后获评“国家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现在,园区已实现180余个树种460多个品种的自主繁育保护,涵盖东北地区90%以上本土树种。”王永乐说。
开展联合科考,深化科研交流合作
在黑河市爱辉区的沙棘种质资源库中,来自俄罗斯的沙棘首席科学家尤里蹲在地上,仔细观察每一株沙棘的生长情况。“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黑河。”他抬头笑着说:“种质资源保护是全球沙棘研究的基础。园区的沙棘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做得特别好,每次来都有新发现。”
像这样的专业技术互访,园区已组织了26次。专家们围绕沙棘、蓝靛果忍冬等小浆果特性功用、杂交育种、病虫害防治、加工利用及林草产业发展等进行研讨交流,对花楸、彩叶醋栗等在种子处理、栽培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为园区进一步提高浆果林木种质资源栽培、保存管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撑。
自2012年起,中俄双方还开展了3次大规模联合科考,科考队对两岸林草进行样本采集、对比研究,探索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今年9月,我们计划到俄罗斯西伯利亚进行第4次科考,重点围绕西伯利亚的沙棘、醋栗、蓝靛果等树种开展调查和收集,了解其生境情况,中俄双方还要对树种的栽培技术和产业发展进行科考座谈。”王永乐说。
学术交流也至关重要。中俄林业生态建设国际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13届,累计超2000人参会,近900名中俄专家围绕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产品开发利用等进行交流。同时,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还聘请4位俄罗斯院士担任林业科技顾问,并与俄罗斯远东国立农业大学、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植物园等16家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派遣学生到园区实习。“在黑河交流的这段时间,我学会了浆果杂交育种,更感受到了中国同行的热情。”一位俄罗斯远东国立农业大学学生说。
俄罗斯远东国立农业大学大学生在园区进行实习
随着中俄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园区创新构建了“跨境采集—联合驯化—协同创新”模式,累计引进俄罗斯高纬度寒地优良经济及绿化树种81个、品种393个。目前,部分浆果树种品种丰富程度已超过俄罗斯,俄方专家已提出反向引种的诉求。
强化种质资源保护打造“基因宝库”
为保护和利用小浆果种质资源,2016年,国家浆果林木种质资源库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建成,自此肩负起国家赋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任。资源库占地1374亩,包括扩繁圃、采穗圃、保护区。
回忆起资源库建成初期,王永乐感慨颇多。“国家浆果林木种质资源库需要丰富树种的各个品系,只靠从俄罗斯引进是做不到的,必须走出去。”王永乐介绍,近十年来园区收集野生种质资源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覆盖北纬45°至55°生态带,更远赴西伯利亚进行种质资源收集。通过这种“国内同纬度+俄罗斯西伯利亚”双重种质采集方式,共享生物多样性数据,促进中俄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交流。
如今,国家浆果林木种质资源库已异地保存了蓝靛果忍冬、醋栗、花楸、沙棘等浆果种质资源约1900份,繁育小浆果种质资源20余万株,选育出10个省级林木良种,成为我国建成的最完整的寒地浆果异地保存库。
园区引进驯化繁育的丰产蓝靛果品种黑林丰
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蓝靛果忍冬、穗醋栗、大果沙棘等浆果,经园区繁育后更耐寒、更高产,推广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以上,年产量2万余吨,开发的果酒、果汁、果干等小浆果系列产品,入选龙江“九珍十八品”品牌矩阵。欧洲花楸经驯化后,培育出适合黑河市栽培的冬红花楸,在美化城市和生态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动实践。
园区引进的俄罗斯大果沙棘
王永乐介绍,下一步,园区将在各级林草、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下,深化对俄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强化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提高公众参与度,为边境城市开展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交流提供经验借鉴。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园区以创新实践破解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域壁垒,为中俄两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经验互通、技术互鉴搭建起桥梁,有力推动了保护理念与实践成果的双向流动。”黑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何存健表示,黑河市生态环境局将切实履行牵头职责,持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常态化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筑牢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