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检监督赋能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1-13 20:45:26 浏览()次

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手段,其规范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和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四川省广元市纪委监委驻市生态环境局纪检监察组聚焦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以专项治理为抓手,从完善监督机制、重构治理逻辑、聚焦重点领域3个维度系统发力,积极探索纪检监督与行政执法协同发力的有效路径,推动纪检监督与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深度融合、协同增效,持续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完善监督机制,实现从事后纠偏到全周期闭环

传统纪检监督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领域多聚焦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追责,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限性,难以从源头防范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因此,需完善监督流程,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整改”的全周期闭环监督机制,推动监督与执法同频共振,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的规范性与实效性。

在事前预防环节,打破被动等待线索的传统模式,开展风险前置排查。纪检组联合执法部门梳理执法全流程中的廉政风险点,明确执法检查、证据收集、裁量处罚、整改验收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等级与防控责任,逐项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工作举措和完成时限。

在事中控制环节,创新“嵌入式伴随监督”模式,打破监督与执法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纪检组选派骨干人员以“观察员”身份参与重大执法行动,不干预具体执法操作,但对执法程序合规性、证据收集规范性、裁量权行使合理性进行实时监督,实现“纠正问题+业务学习”双提升。

在事后整改环节,建立“清单化销号+回头看”机制,消除整改流于形式的痛点。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纪检组联合执法部门制定问题整改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时限、责任主体与验收标准,并运用“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回头看”。

重构治理逻辑,实现从单向监督到双向赋能

在传统认知中,纪检监督多被定位为“约束性监督”,侧重对执法过错的追责问责。构建“监督+激励+保障”的双向赋能体系,既能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又能通过正向激励与容错纠错机制激发执法人员的履职活力。

建立“容错纠错+正向激励”的差异化管理机制。纪检组联合执法部门制定生态环境执法容错纠错实施细则,明确对“探索性执法、应急处置中的程序瑕疵”等微小情形予以容错,避免“过度追责”导致执法人员“不敢为”。同时,设立“规范执法标兵”评选制度,将纪检监督结果与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对执法规范、办案质量高的人员予以表彰。

推动问题整改向制度完善的深度转化。聚焦查处的执法领域典型案件,深入剖析背后的制度漏洞、管理短板和责任缺位,通过制发工作提示函等形式,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督促执法部门完善制度体系,实现“查处一案、规范一片”。

强化“正面引导+警示教育”双向教育模式。一方面,深化警示教育,选取执法领域典型案例,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学习反思,深刻汲取教训;推动执法部门建立常态化警示教育机制,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筑牢执法人员纪律防线。另一方面,加强正面引导,挖掘行政执法中的先进典型与优秀经验,通过事迹宣讲、评优表彰、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宣传执法人员恪尽职守、规范执法的正面形象,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

聚焦重点领域,实现从全面覆盖到靶向突破

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涵盖大气、水、土壤、固废等多个领域,不同领域的执法风险与规范重点存在差异。要摆脱“大水漫灌”式监督,聚焦高风险领域与关键环节开展靶向监督,提升监督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聚焦高风险领域开展专项监督。针对危险废物处置、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修复项目监管等权力集中、风险较高的领域,组建由纪检监察部门、生态环境业务科室、内部审计、机关纪委组成的专项监督组,开展“一领域一专项”监督。

聚焦关键岗位开展廉政风险防控。针对关键岗位执法人员建立岗位廉政风险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动态更新”,档案内容涵盖岗位风险点、既往执法记录、廉政谈话情况等内容。督促分管领导每季度开展一次谈心谈话,每半年组织一次岗位专属警示教育;推行执法人员“轮岗轮片区”交流制度,每两年调整一次片区或岗位,从制度上降低长期任职带来的利益固化风险。

聚焦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聚焦执法过程中的吃拿卡要、权力寻租等突出问题,一方面,畅通信访举报、12345热线、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明确线索受理、核查、反馈的时限与流程;另一方面,针对群众信访件中反映强烈的问题,如过度执法、多头检查、吃拿卡要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持续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作者系四川省广元市纪委监委驻市生态环境局纪检监察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