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建设?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0-09 11:41:32 浏览()次

《“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通过志愿服务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引导公众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系统梳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功能,构建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对营造浓郁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功能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是融合价值传递、资源整合、行为规范与精神凝聚的系统工程,有助于推动志愿行动从个体行为升华为社会风尚。

价值引领与育人功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融入公众生活,引导参与者在生态环保实践中深化认知,有助于推动越来越多的人从“旁观者”转变为“行动者”。

社会动员与资源整合功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建设能有效凝聚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和公众等多方力量,构建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环保行动网络,成为政府治理的有效补充。

情感凝聚与精神激励功能。志愿者在服务中建立深厚情感联结,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和精神满足。这种内在动力远胜物质回报,有助于筑牢全社会追求绿色发展的思想基础。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路径

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建设路径,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做起。

强化价值引领,培育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大众传播体系,构建系统化的生态伦理教育框架。创新传播方式,制作公益广告、短视频等通俗宣传产品。深入挖掘优秀志愿者故事,通过事迹报告会、专题片等形式展现奉献精神。

健全制度体系,提升保障水平。出台专门政策,细化志愿者权利、责任和保障机制。建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构建组织网络平台,加强基层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提升志愿者专业素养。保障志愿者权益与安全,消除后顾之忧。

推动项目创新,注重实效体验。积极推进品牌化建设,着力打造有影响力和可持续性的品牌项目,如“守护母亲河”“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等。注重体验设计,针对不同群体开发参与性强、体验感佳的项目,如面向青少年的自然研学课程、为上班族定制周末体验活动等,让志愿服务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推动社会协同,促进全民参与。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结合主营业务开展特色志愿服务,如物流公司推进包装回收,互联网公司开发环保软件,建立企业志愿服务联盟,构建起多元主体协同配合、良性互动的志愿服务系统。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