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建设,形成合力,发挥好多主体协同效应。
一是发挥好政府的引领作用。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与监督管理引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应制定战略性规划,将绿色、低碳、节约理念融入城市设计与实际建设,合理设定城市发展速度、空间和功能,减轻环境压力。建立健全低碳城市政策支撑体系,在法律与财政政策上提供支持,如设立专项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低碳技术试点和绿色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传统高能耗产业绿色转型。普及节能知识,倡导反对浪费,推行绿色低碳的消费与生活方式。健全考核机制,加强低碳绩效评价与激励,明确责任目标。
二是发挥企业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应积极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应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的新机制,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浙江等地的低碳试点城市经验值得推广,比如,浙江对高碳企业强化环境管制,对绿色科技企业提供财税支持,推动其绿色专利增长。榆林、鄂尔多斯等资源型城市,通过技术补贴推动煤炭企业应用智能开采设备,降低吨煤能耗。推进碳金融创新,利用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碳汇保险”及绿色债券等支持企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降碳,比如,浙江吉利等链主企业要求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披露产品碳足迹,带动配套企业接入绿电,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节能降碳。
三是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桥梁作用。非政府组织可反馈社会声音,辅助政策制定与管理,并实施监督。通过独立调研与专业论证,为政府提供低碳政策建议,促进法规优化与落实;曝光企业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发挥其紧密联系企业的优势,联合科研机构研发低碳技术,推动清洁能源与循环经济方案在城市场景中的应用,在社区或园区开展分布式光伏、绿色建筑等实践,为政策推广提供样本。通过国际协作对接全球环保网络,推广跨国可持续案例,整合企业、基金会等资源,助力绿色产业链与可持续金融体系建设。
四是发挥公众的主体功能。公民的参与和支持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应通过政策积极发动公众,在居家、消费、生产、出行等各方面践行节能低碳理念。开展社区生态环境教育与低碳生活培训,提升绿色消费意识与行动力。拓展多元低碳场景,从公共交通、垃圾分类、无纸办公等日常领域,延伸至绿色建筑改造、二手物品交易、分布式光伏安装等高减排领域,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加强社区自治微循环,组织旧物回收、绿地维护等在地化项目,推广低碳活动,提升公众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万佳佳,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温焜,中共江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