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01 11:11:36 浏览()次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一个时期全国碳市场建设的行动纲领,对新时代新征程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作出统筹部署,彰显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

充分认识深化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发达国家积极推行单边主义等不合理做法,深化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对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是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彰显大国担当的重要抓手。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核心理念,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对全球碳交易机制发展和碳价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充分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深化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方式的彻底变革,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挑战,发展中国家碳减排的同时,普遍面临强烈的经济增长需求,产业低碳转型难度较大,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全国碳市场立足发展中国家基本现状,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配额分配方法,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为碳减排提供激励,展现了碳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优势,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中国方案,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发展机遇的具体体现,为全球绿色发展事业注入了新动力。

深化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是把握百年变局、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气候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个别大国热衷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降碳之名设置贸易壁垒,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规则造成严重冲击。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深化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有助于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是我国坚定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渠道地位,重塑各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互信,确保全球气候治理沿着正确轨道行稳致远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推动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碳市场机制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始终坚信多边主义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基本遵循和根本出路,坚定维护气候多边机制,不断推进以碳市场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建设,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加快构建既衔接国际又立足国内的全国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包括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强制碳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以下简称自愿碳市场),二者在总体框架设计和方法路径上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社会其他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按照国内“双碳”政策要求逐步推进,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其中,强制碳市场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分配配额,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工作体系;自愿碳市场由政府主导建立,在项目方法学中增加了项目审定和减排量核查技术要点,从源头满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数据需要。

广泛开展双多边碳市场合作。围绕国际社会其他碳市场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教训,与欧盟、德国、挪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多层次交流对话和务实合作,推动技术、方法、标准、数据国际互认。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经验分享和互学互鉴,开展形式多样的能力建设活动,提升我国在全球碳定价中的影响力。加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国际交流,探索全国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机制参与国际航空碳抵销与减排机制的可行路径。截至2024年10月,中国累计实施300多期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或主题的能力建设项目,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名额。

积极引领公平合理国际涉碳规则体系发展。《巴黎协定》专门设立第六条碳市场机制,为各国探索减排路径、实现低成本履约提供了重要途径,多年以来,中国致力推动各方就第六条运行细则谈判达成一致,健全了跨境碳交易活动实施框架和技术规范,助力第六条机制启动实施,有力维护并推动了气候多边进程。面对以欧盟CBAM为首的单边碳贸易壁垒,中国始终认为应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等国际社会早已达成共识的原则,拒绝以环境问题为借口采取不符合国际法的单边、惩罚性和歧视性的保护主义措施,在世界贸易组织下联合印度、巴西等立场相近成员连续发起三次提案,推动对CBAM等单边措施加强审议监督;在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基础四国对CBAM等国际碳壁垒问题提出严重关切。

扎实推进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目标任务举措

《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国际磋商和对话交流,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推动技术、方法、标准、数据国际互认。我们要锚定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建设目标,不折不扣落实各项任务,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提供有力保障,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碳定价中的影响力。

坚持勤修内功,不断完善以碳市场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依据“双碳”目标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稳妥有序扩大覆盖范围,逐步推动碳排放配额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积极发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审定、实施及减排量核查等全链条管理,规范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规则。着力提升市场活力,不断丰富交易品种、扩展交易主体、加强市场交易监管。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全国碳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坚持互信互认,不断降低单边碳壁垒对多边气候谈判的负面影响。针对欧盟CBAM要求进口商品承担与欧盟内部商品相同的碳成本这一不合理要求,继续高擎气候大旗,联合发展中国家共同推动在气候变化谈判主渠道下强调CBAM等单边措施破坏互信基础、造成了不必要的负面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对外发声,多渠道宣传我国碳市场建设做法和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我不利认识进行澄清,巩固我负责任大国形象。

坚持多边主义,不断提升全国碳市场在全球碳定价中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把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巴黎协定》第六条下的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提高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国际认可度,积极服务有关行业企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围绕咨询服务、检验检测、审定核查等打造更多国际性专业服务机构,推动技术、方法、标准、数据的国际互认。将碳市场作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领域之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公正转型。

(作者单位: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