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遥200亩耕地变填埋场引发关注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5-19 23:17:51 浏览()次

5月8日,据央广网中国之声节目报道,近日山西平遥多位村民反映,当地有企业占200亩耕地建工业垃圾填埋场,影响周边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据了解,涉事企业占地后挖掘了几十米的深坑,上级有关部门多次要求整改,企业仍拒不整改。其后又以填平恢复项目为名,将未经处理的粉煤灰、化工废水等工业危废物任意倾倒填埋而再次牟利,最终导致200多亩耕地和相邻大片土地及地下水被污染破坏。

【传播分析】

一、舆情走势

 

据中国环境舆情系统监测显示,5月8日报道央广网中国之声节目刊发报道《耕地成粉煤灰填埋场!多次被叫停,为何却屡禁不止?》,报道发出后随即引发社会舆论的震动,由于事件触及耕地红线、生态红线等多个敏感话题,舆论关注度迅速增长,各方面声音迅速集结发声,于9日到达第一个舆论关注顶峰。随着事件发酵,各大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纷纷转发、评论,人民网、光明网等中央主流媒体发表评论,“耕地红线岂容利益黑手”“地方监管不力”等话题成为关注焦点。14日,新华社刊发调查报道《山西平遥200多亩耕地何以变成粉煤灰填埋场?》还原200多亩耕地变成煤灰填埋场的事实原委,再次将舆论关注度推至顶峰。

二、热词分析

 

事件“热词”图 来源:中国环境舆情系统

从事件“热词”图可以看出,除了“粉煤灰”“耕地”等事件关键词外,事发地“平遥县”“山西平遥”“山西省晋中市”涉事人员“张福全”“郝晓智”也被较多提及,舆论关注度较高。此外“复垦”“土地复垦”“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等词的出现表现出舆论对于“生态环境”“耕地”遭到破坏的痛心,以及对于恢复耕地的期待;“地方责任”“责任主体”“基层监管部门”“督导组”等词则表达了舆论对于地方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的关注;“牟利”“黑手”“耳旁风”等词汇则反应舆论对于事件牵扯出的地方“保护伞”所产生的负面情绪。

【舆论观点】

1. 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执法监管不力

人民网刊文称,面对法律的规定、村民的举报、上级的要求,平遥县自然资源局为什么“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都推不动”?涉及刚性的政策法规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个问题需要一个答案。华夏民意网刊文称,晋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作为上级行政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明确作出的整改要求,平遥县有关部门却置若罔闻,已时近一年,违规占用耕地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平遥县对于当地群众的投诉反映置之不理,但对于上级行政执法部门的政令竟然也无动于衷,折射出此间官员执行乏力。深圳特区报刊文称,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不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耕地保护的常态化监督方面缺乏一定责任主体的补位,而责任主体虽有“责任”之名,但常常又无须受严格问责,使这一责任运行机制遭遇运作不灵的窘态。

2.斩断事件背后的利益黑手

深圳特区报刊文称,利益勾连和利益输送,则是耕地遭到公然占用或破坏的主因。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土地财政”的诱因刺激,往往会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主动推动违法占地。而一些职能部门或个别官员甘作违法占地企业的保护伞,成为腐败利益链上的一个可耻单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及强化反腐败行动,是打破这些利益勾连和利益输送链的有力手段。中国经济网刊文称,项目被叫停,涉事企业却仍然在施工,如此明目张胆屡教不改,背后或许仍隐藏着更多利益链条和违法恶行。对此,必须严惩不贷,以法律之剑斩断破坏耕地的“黑手”。需要强调的是,守“土”有责,政府、企业等各方责任主体都不能缺席。复兴网刊文称,经济发展要为子孙后代负责,要为环境保护负责,要做到发展中的青山绿水,山西平遥的某些领导干部难道不懂这个道理吗?其实也懂,但是某些想法在作祟,觉得二百多亩地损失了没有什么,哪如相关企业税收的真金白银更实惠呢?在此事件中,处罚工作中的不痛不痒,才让涉事企业宁可继续违法也不整改。这如何不让百姓有更多的想法,地方政府的某些领导干部,是不是早已经成了这一事件的保护伞呢? 南方日报刊文称,耕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多种生态问题。当下看来,“稳数量”是基础要求,更要努力做到“提质量”“保生态”。报道揭露涉事企业在耕地里建设工业垃圾填埋场,倾倒粉煤灰,对耕地肥力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而工业污染物随着降雨和地下水流动,又给周围果树林和居民区带来污染风险。这应当成为深刻的教训,警惕不达标、不规范、重污染的施工项目破坏区域生态环境,贻祸子孙后代。

3. 耕地变成煤灰填埋场 必须一查到底

200亩耕地成粉煤灰填埋场,这么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多年来仍未整改,显然不只是因为违法企业的利益驱动,背后有无保驾护航行为,需要彻查。人民网刊文称,如果不能将耕地红线通上“高压电”,难免会有肆意妄为之人伸出罪恶的黑手;如果不能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在每一处行动中,难免会有利令智昏的人沆瀣一气、顶风作案。以此次事件为镜鉴,不仅有必要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而且有必要顺藤摸瓜、深究细查,对其中是否存在失职渎职等行为一查到底,彻底斩断破坏生态环境的关系网和利益链。光明网刊文称,耕地成粉煤灰填埋场,绝非一个孤立的环境污染事件,背后很可能存在复杂的利益勾连。或许,正是这样的利益勾连,才使得填埋场审批一路绿灯,无惧民众举报投诉,顶风作案、拒不整改。所以,如今晋中当地的调查需要展开深挖,对于填埋场背后可能存在的失职渎职现象一查到底,如有问题,须依法严惩,真正斩断环境污染的“黑手”。昆仑策网刊文称,一个县出了这么大的违法占用土地问题,平遥县委书记必须有一个负责任的明确态度,平遥县纪检监察委更不应该继续装聋作哑。只有主要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纪检监察机关和政法机关才能敢于担当,并立案彻底查清非法占用土地的责任人,并将其绳之以法。红星新闻刊文称,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要倍加珍惜宝贵的耕地资源。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彻底查清这起破坏耕地事件的来龙去脉,查清究竟是谁让两百余亩耕地吃了粉煤灰。只有依法严厉惩处违法行为,严格追究相关责任,让每个部门、每个人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相关负责人,从认识到行动上都能做到守土有责,才能确保有限的耕地寸土不失。

【舆情述评】

梳理事件可知,此次事件牵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或存在官商勾结的“利益链”。耕地变“填埋场”的问题于当地而言并不新鲜,甚至算得上老生常谈,当地村民多次反应问题,却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如今问题被曝光后,迅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反馈,两厢比较,反差之强烈不言自明。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没有媒体的监督和曝光,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就失去了积极行动的动力?显然,不作为才是掩藏在表象下的真问题。

耕地变粉煤灰填埋场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晋中市已成立督导组赶赴平遥对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将从严从重从快查处违法行为和相关责任人。这种迅速回应舆论和民众关切的态度,值得肯定。不过,被“伤透心”的公众难免担心:当舆情趋于平息,信誓旦旦的整改会不会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同样的问题,在甲地消失后,又在乙地上演?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经被媒体盯上,就要一盯到底。像平遥耕地变粉煤灰填埋场事件之类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因其容易反弹而引发民众的不满,不妨多杀几个“回马枪”。善始善终的舆论监督,更具有杀伤力,也更能赢得民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