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成渝要怎么做?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2-22 13:18:46 浏览()次

  “到 2035 年,成渝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全面筑牢,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完善,美丽中国先行区基本建成。”日前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立了相关工作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了重点任务,明确了发展方向。

  这意味着,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成渝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迈进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

  稳步推进区域减污降碳,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不断加快,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绿色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然而,目前成渝地区火电、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资源型工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大,偏重的工业结构格局仍未改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面临较大挑战。

  正基于此,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放在了《规划》的首位。其中,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促进能源结构绿色优化、稳步推进区域碳排放达峰是较为重要的三项工作。

  在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方面,《规划》提出,将从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培育绿色新兴产业集群、深化绿色创新驱动3个方面着手。严格执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围绕新兴产业,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源。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

  在促进能源结构绿色优化方面,《规划》提出,将充分发挥四川水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优势,统筹调配构建成渝地区“能源互联网”,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同时,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规划》还明确,要有序开展碳达峰行动相关工作,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体系,构建温室气体减排激励机制。研究制定成渝地区碳达峰目标、路线图和实施方案,率先开展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同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温室气体监测、统计和核算工作, 加快编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探索编制市、县级温室气体清单。

  系统开展生态空间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成渝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突出。

  针对相关情况,《规划》提出要构建“四屏六廊”生态格局。这是一个两地共建的区域生态屏障体系,包括以岷山—邛崃山—凉山为主体的成渝地区西部生态屏障,以米仓山—大巴山为主体的东北部生态屏障,以大娄山为主体的东南部生态屏障和以武陵山为主体的东部生态屏障。同时,《规划》提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共建区域绿色生态廊道。主要工作包括建立生态调度机制,适时适度实施生态补水;开展长江重点支流沿岸生态缓冲带、河岸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升江河水系生态廊道功能等。

  在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上,《规划》提出了推进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开展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加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重要任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推进河湖及岸线生态修复,开展矿区生态修复。

  成渝地区是生物多样性较为富集地区,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设对区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带来较大压力。为此,《规划》将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上日程,对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做出了部署,提出到 2025 年, 成渝地区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要达到85%。

  深化环境污染同防共治,协同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目前,重庆、四川两地建立了跨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工作机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在大气、水、固体废物、环境应急、辐射安全、环境执法等领域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大气污染防治、 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修复治理联防共治取得明显进展。

  然而,受产业和能源结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影响,成渝地区易发生持续性、区域性中轻度大气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难度较大。同时,重庆、四川两地水系联系紧密,跨界河流众多,部分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跨界河流协同监测监管能力薄弱,跨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三峡库区一级支流部分河段存在富营养化现象,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有待加强。

  为此,《规划》提出,要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共同开展区域水生态环境治理, 加强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 协同推进成渝地区“无废城市”建设。

  在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要协同开展 PM2.5和臭氧污染防治,力争到2025年臭氧基本达标;要推进燃煤锅炉和小热电关停整合;要强化移动源联合治理与监管,加强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

  在共抓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要推进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全面补齐污水收集能力短板,统筹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系统实施流域水生态环境修复。到 2025年,嘉陵江、锦江、濑溪河、彭溪河等重要河段(湖区)水生态状况要维持稳定或稳步提升。

  在土壤污染协同治理方面,强化土壤污染源协同监管,实施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到2025年得到有效保障;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

  此外,“十四五”时期,针对跨行政区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规划》提出,要加强成渝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能力协同,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推进机制,强化区域统筹管理,完善区域法治标准,优化创新市场化手段,协同推进区域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