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采与保护如何平衡?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10-15 12:32:55 浏览()次

   

  图为山西太原玉泉山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资料图片

  十年前,这里的山体因为采煤采石而满目疮痍。如今,这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不但成为太原城区的一道生态屏障,还变身花海,游人如织。

  这就是山西省太原市玉泉山。据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副总经理孙占良介绍,过去,这里因采矿形成的山体破坏面有200余处,矿产废弃物及城市倾倒过来的各类垃圾形成了7个大型自然垃圾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是向市区输送粉尘、污水的重要源头。

  作为煤炭资源大省,一段时间以来,山西因煤炭等资源开采造成生态破坏严重,历史遗留的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监管,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对于山西来说尤为重要。

  引入社会资本,废弃矿山变青山再变金山

  玉泉山所处的西山,是太原最早进行煤田开采和利用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0%,但由于长期无序开采,绿水青山不见了,留下的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美丽的西山一度沦为太原的“黑色走廊”。

  2001年《关于促进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后,西山的生态修复模式逐渐清晰。

  “西山地区的生态破坏比较严重,而且属于历史遗留的无主废弃矿山,仅靠政府投入无法承担。所以确定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企业在承包区域内完成不低于80%绿化任务的前提下,可用不高于20%的土地进行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开发。”太原市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副主任常建强说。太原2009年提出的这个“八二”生态建设新模式,将山水资源资本化、市场化、要素化,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玉泉山就是规划的城郊森林公园之一,它的巨变,由此而来。

  复转军人张俊平是玉泉山森林公园负责人。从2009年“认养”玉泉山至今,他将过去从事锅炉行业积累下来的近11亿元陆续投入,带领一大批老党员、老军人,投身到这片荒山的治理、绿化、美化工程中。

  “除了‘右玉精神’,我们也有玉泉山精神,就是一个字,干!”孙占良激动地说。“山体破损严重,破坏面坡度大多超过了60度。而且这是矸石山,工人们必须腰上绑着安全绳吊在崖壁上,用电锤一下一下凿坑。再把一筐筐粪土、一棵棵树苗一趟一趟地背上山。”

  苦心人,天不负。十年过去,玉泉山上已栽树550余万棵,植被覆盖率由最初不足30%提高到70%。依托“八二政策”,玉泉山森林公园已初具规模,很多动物和鸟类开始回归这片山林。生态环境好了,社会效益也初步显现,每年花期,50万棵梅花、25万棵樱花,吸引着超过10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观赏。

  边开采边治理,向绿色矿山迈进

  近日,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记者来到了位于运城市的冀东海天水泥闻喜有限责任公司矿区。这里虽是矿山,却不是光秃秃、尘土飞扬的景象,目之所及,开阔的平地被槐树、沙打旺等绿植覆盖,边坡上,爬山虎也在顽强生长。

  “咱们现在所处的这片矿山属于已开采完成区域,也是我们的治理恢复区域,从2017年开始进行修复,主要手段就是种树、播撒草籽。”公司党总支书记张士东介绍。“

  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运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解更生告诉记者,“树苗的成活率不高,2017年第一批播种的油松等树种,死了不少。”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问题,运城市自然资源局多次来到矿山现场进行指导,先后组织人员赴绿色矿山企业对标学习。同时,在闻喜县上院村委会的协助下,公司铺设输水管道,解决了矿区地质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用水瓶颈的问题。张士东说,在多方指导下,矿区员工大胆探索适合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的种植、养护方案,钻研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草木绿植成活率大幅提升。

  对其他正在进行矿产开采的区域,公司严格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要求进行修复。例如矿山开采产生的剥离土,部分转运至治理恢复区域进行覆土作业,部分用于建设挡土墙及边坡修复治理,剩余的留下以备以后再用。“2017年至今,已利用剥离土方10万余立方米,努力让资源在矿区内循环利用,做到生产、复垦两不误。” 张士东说。

  在矿区地质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持续推进的同时,矿山硬件设施建设也在同步实施。公司对卸料区、破碎车间进行了密封改造,并增加收尘设施,解决矿山生产、存储环节的扬尘问题。还对道路进行硬化改造,在两侧植树绿化,购置洒水车等,减少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扬尘。

  “这几年我们都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里也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地方,环境好了,对大家的身体健康也有好处。成本肯定会增加,但目前来看,压力不大。”张士东说。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植树两万余棵,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治理恢复面积逾10万平方米,正在申报省级绿色矿山。

  不论是太原、运城,还是忻州,都将矿山治理、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同步推进。从这些城市的举措和成效中,我们看到了山西全省上下在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等方面的努力。从又脏又乱的资源型城市,到山清水秀的宜居家园,虽前路漫漫,若步履不停,必将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