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05-12 22:03:45 浏览()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

  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万物同源,和谐共生”,人与自然万物本就是唇齿相依的一体性存在。

  其次,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共生”就是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共荣”就是共同繁荣,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荣辱共存关系。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与物共适、美美与共的有机整体世界观和生命观。一方面,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与自然是环环相扣、休戚与共的循环链条,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机系统。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是人与自然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发展的良好互动状态。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必将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反之,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身。

  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必须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方面,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对象性与实践性存在。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自然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居于优先地位,人类居于创造性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价值关系。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表现出具体的、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体现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原始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自然充满神性,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和崇拜性,自然与人是一种主宰与被主宰、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农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是一种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工业文明时代,人的超越性和主体性滋生了征服改造自然的狂妄,走上了与自然的冲突对抗之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人类的恣意妄为导致了自然的报复,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人们的普遍价值取向。在这一发展演变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崇拜依赖、开发利用到对抗冲突、再到和谐共存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