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27 08:26:46 浏览()次

4月25日,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陕西省榆林市举行。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介绍了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构建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生态环境部紧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顺应现代化执法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构建执法新模式,强化科技赋能与智慧监管,不断丰富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同时,狠抓工作落实,“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精准打击违法行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2024年,各地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59万件,罚款金额总计46.12亿元。其中,沿黄九省(区)生态环境部门共实施行政处罚1.54万件,罚款金额12.56亿元,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赵群英说。

组织排污口排查整治,常态开展水源地执法监管

自2020年开始,生态环境部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组织“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先后组织2000余名执法骨干,用脚步丈量黄河干流及渭河、汾河、湟水河等重要支流1.9万余公里岸线,排查各类排污口29352个,做到“应查尽查、有口皆查”。

生态环境部门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探地雷达、管道机器人等科技手段进行深入排查和污染物溯源,依托信息系统实现精准化管理。截至目前,黄河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约为95%。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2016年,生态环境部牵头组织开展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会同最高检开展联合调研,发挥环保检察联动合力,推动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联动、责任清晰、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持续指导沿黄9省(区)对719个县级及以上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划、立、治”,明确边界、树立标识、开展治理;建立卫星遥感调查技术体系和执法工作机制,实施规范化、常态化监管。

2024年,生态环境部共向四川、甘肃等7省份推送12个水源地涉嫌环境违法问题线索13个,经核实后全部得到处理整改,为黄河流域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生态环境执法保障。

开展“清废行动”,守住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防线

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连续4年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聚焦固体废物非法倾倒这一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卫星遥感+AI”关键核心技术优势,持续完善“遥感排查-分批交办-地方整改-专家帮扶-遥感回头看”工作机制,准确摸清了一批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情况。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涉及黄河流域9省(区)74个地级市,共排查面积33万平方公里,发现并清理问题点位4084个,清理各类固废1.2亿吨,有效化解了一批固体废物环境风险隐患,保障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自2017年起,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持续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推送常态化遥感监测发现的疑似人为活动问题线索,推动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截至目前,排查黄河流域9省(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共2154个,完成整改2153个,整改完成率达99.95%。

2023年,生态环境部对陕西、内蒙古、宁夏等沿黄8省(区)11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进行评估,整体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向好,生态环境状况稳定,主要保护对象稳中有增,生态系统服务持续增强。

深化行刑衔接,不断加强部门协同联动

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检、公安部等部门出台环境保护行刑衔接工作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构建共同会商、共同挂牌督办、共同公布典型案件、共同部署相关工作的联动执法机制。连续9年组织开展行刑衔接同堂培训,有效提升部门联合办案效能。

“十四五”以来,各地累计立案侦办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4.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2万名。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与陕西省开展多部门协作,依法查办“陕西科纳”环境监测造假案件,成为生态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合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的“标志性”案件。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更加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继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工作。持续聚焦生态破坏与违法排污问题,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执法监管数智赋能,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运用,提升执法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加大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力度,深化行刑衔接和部门协作;健全沿黄各省区执法联动机制,形成强大监管合力。以高水平执法监管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生态根基。

编辑:张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