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泉水也能“放生”?这种荒唐的“祈福”该停了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17 08:27:00 浏览()次

最近,“放生矿泉水”的荒唐行为再次引发社会热议。4月13日,在重庆巴南区李家沱码头,一群人将十几箱未开封的矿泉水一瓶瓶倒入长江,矿泉水瓶散落一地,倒水者声称这是在“积累功德”。无独有偶,此前,在山东青岛崂山水库旁、浙江宁波永丰桥上也有部分群众“放生”大量矿泉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放生矿泉水”这种看似荒唐的行为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出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在我国,放生文化由来已久,无论是佛教的“慈悲护生”,还是道教的“贵生重生”,放生的初衷都是救助生命,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古人放生讲究“随缘救度”,不会刻意为之;讲究“因地制宜”,放生地既要适合放生动物的生存,又要考虑当地的承载能力,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反观当下这种刻意为之的“放生矿泉水”行为,反映出部分群众对传统放生文化的误读。“放生矿泉水”不仅没有救助任何生命,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负担。一方面,矿泉水的生产和运输等各个环节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另一方面,塑料瓶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污染。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将净化后的矿泉水倒入长江,本身就是对珍贵水资源的浪费。“放生矿泉水”充分暴露了部分人对放生文化的肤浅理解。他们只追求放生的行为,而非精神内核,他们不在乎放生的真正意义,只享受“完成仪式”带来的自我感动。

在笔者看来,“矿泉水放生”这种荒诞行为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出现,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许多人渴望通过某种仪式获得心理安慰,为焦虑和压力找到一个出口。但在当前这个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时代,许多人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匮乏的。一些人只学到传统文化的皮毛,便盲目跟风,甚至将荒诞行为误认为“修行”。还有一些人利用了人们的焦虑和从众心理,将放生当成了一种生意,推波助澜从中渔利。2019年推出的纪录片《疯狂的消费时代》第二集《放生背后》深刻地展现了在放生背后由捕捞者、经销商与放生者等不同主体共同构成的商业链条。

要杜绝“放生矿泉水”这类荒唐行为,仅仅靠禁止是不够的,还需要正确引导。一方面,宗教、文化等部门要普及正确的放生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放生文化的真正内涵。还可以推广更多把行善积德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的公益活动,如种植“功德树”等。

同时,有关部门要顺藤摸瓜,甄别“放生矿泉水”活动背后是否有从中牟利的个人或团体。对于以“行善积德”为幌子组织商业性放生活动的个人或团体,必须依法予以查处,彻底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特别是要重点打击那些欺骗信众,通过收取“功德费”、高价售卖“放生专用水”等方式牟利的违法行为,维护健康有序的宗教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此外,在当下这个节奏快、压力大的时代,社会也应提供更丰富、更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比如,开通心理疏导热线、提供就业服务帮助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避免人们将生活希望寄托在“放生”等所谓积攒功德的事情上。

真正的祈福不在于标新立异的仪式,而在于发自内心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放生矿泉水”的荒唐行为该停了,与其追求虚无的“功德”,不如从身边小事做起,用真正的善行回馈社会与自然。

编辑: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