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杭州西湖景区内发生一起鸳鸯被弹弓打死事件。从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动态照片可以看到,水面上有两只鸳鸯一直围着死去的伙伴游泳,想把它啄醒,但是死去的鸳鸯腿已经直了,翻肚子了,对同伴再也不会有回应。目前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肇事者已初步锁定。
从20年前有鸳鸯在西湖定居开始,随着西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鸳鸯在这里停留、繁衍,将西湖装点成了灵动多彩的鸳鸯湖。可以说,西湖的美不止美在自然、人文景观,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点缀增色也是重要因素。当前正值鸳鸯繁殖期,鸳鸯集群活动频繁,见证着城市生态的欣欣向荣。弹丸射出的瞬间,鸳鸯戏水、双宿双栖的美好画面被打破,不止戕害了可爱的生命,也伤害了人们对于一座城市、一处景观的期待和感情。
这一事件之所以令人痛心,除了西湖鸳鸯的无辜殒命,也因为类似伤害野生动物的恶性事件总有发生。2023年,杭州东河一只母鸳鸯被人用弹弓打死,留下三只幼鸟相依为命。2019年,多次有游客不顾志愿者劝阻,强行在杭州西湖畔手抓小鸳鸯取乐。不止鸳鸯,西湖边的松鼠也曾在“摄影爱好者”的追逐下命丧车轮。昆明滇池边,花式戏弄、虐待海鸥只为拍照的“保留节目”也年年都在上演。
这些无谓的死亡,本可以不必发生。人为伤害的背后,往往出于肇事者“闹着玩儿”的心态:有人将弹弓射鸟视作“无伤大雅的娱乐”,有人将手捧幼雏当作只是“逗逗它而已”,有人随意投喂只是为了拍出一张打卡照片。殊不知,人类的行为对于野生动物而言,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产生致命后果。伤害野生动物,尤其是保护动物名录中的野生动物,本身就是违法违规行为,这些行为更是把自然界活生生的生命当成了城市景观的装饰品,用功利主义、唯我独尊的视角漠视了其他生命的尊严。
“鸳鸯在湖里游,也没碍着人啥事儿吧?!它就自由自在地活着都不行。”“鸳鸯这么可爱,怎么忍心伤害。”幸运的是,保护的队伍总是比施暴的个体多。从网友的曝光直言,到景区的介入调查,再到公众的热议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动物最朴素的喜爱之情、对保护动物责任的履行仍是社会主流,从来不会缺席。
由于管理人员和志愿者人力有限,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又比较广,对于一些防不胜防的人为破坏活动,只有每个有良知的公民都参与保护,人人都作志愿者、主人翁,劝导他人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不投喂、不惊扰、不抓捕,才能守护好公共空间的伦理秩序,最大程度上避免伤害行为发生。
当人们争当“生态见证人”“公共领域监护人”,抽象的保护理念就能转化为具体的责任纽带。当人们摆脱“无害旁观者”心态,避免集体沉默,像守护自己的家园般关注野生动物生存状况时,施暴者的弹弓瞄准的便不再是无主之物,而是整个社会的共有财产;当欲意伤害时,施暴者就会无地自容,成为众矢之的。
我们静待官方通报事件进展,也希望今后网友镜头记录下的,更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瞬间,不再是恶意伤害事件的重演。
编辑:刘秀凤